PDF下载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探究

沈晓红 言晓淋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14000

摘要: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对其成长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该文试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分析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并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对策
DOI:10.12721/ccn.2022.15708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职业教育应以职业为本,教育是手段,职业才是目的。职业教育同时跨越教育和职业两大范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打造成企业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普通高中以升学为主的教育目标有很大差别。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现实中人们总是把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初中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身上, 认为他们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心理问题突出,对他们的关爱更多一些。殊不知,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容乐观。

1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此时心理变化最为激烈,极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 从近些年的招生情况来看,随着普高热的持续升温,凡是有一线希望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大多选择就读普通高中;而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是传统的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 这些学生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父母对子女扭曲的期望,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前主要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校工作会向应试教育方面靠拢。

1.1 厌学心理问题

职业学校学生基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是父母的选择, 他们是在无可奈何的状况下来到职校学习的,学习无目标、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动机不高,不思进取,抱着混时度日的心态。 还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长期遭受教师批评、同学歧视,以致无法获得学习的满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 “差生”等观念,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意志十分薄弱,碰到难题便打退堂鼓,产生厌学情绪。

厌学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毫无兴趣,把学习看作负担和痛苦,不愿意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找各种理由请假、逃学、旷课、甚至辍学。 据调查,每年新生开学后三个月内流失的学生大约占 1.22%,其中有一定比例就是因为厌学心理。 这部分学生入学教育、军训时表现良好,但开始上课后就表现出不舒服、课堂上没精神、打瞌睡、课后生龙活虎,一提作业就烦躁,久而久之觉得待在学校就是混日子,但又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现状,进而选择放弃学业。

1.2 情感心理问题

职业学校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主要有: 一是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常常是稍遇刺激就出现偏激情绪或极端行为,冲动性强,理智性差。 二是不少职业学校学生对人对事态度冷漠,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甚至对他人怀有敌意。 三是情感上耐挫力弱,同学交往、活动竞争、就业竞争失利时,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如出走、打架、逃学、挑衅滋事等。 四是情感压抑,情绪体验消极、宣泄渠道不良,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竞争失利的情况下,社会评价低,家长责骂多,使他们压力巨大,身心疲惫,自我封闭。如果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或自我宣泄方式不正当,往往会产生更严重的情感问题。

情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情绪波动大, 动辄就哭,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或摔砸东西,有时候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跟朋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 不少情感冷漠的学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事外。

 1.3 社交心理问题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职业学校学生因面向社会、面对就业, 容易产生焦虑, 这也是他们的心理问题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人际关系问题。 职业教育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以及办学模式,因此职业学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遗憾的是, 职业学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信任感,学生初中阶段经常被教师忽视、指责,使得学生对职业学校的教师产生疏远感和压抑感, 想与教师亲近又怕受到冷落, 一旦教师在对待自己或处理问题上不够恰当或自己感到不满意时,往往会出现强烈的不满,形成对立情绪,甚至出现逆反行为。其次是与父母沟通交流困难,不理解父母、抱怨,甚至对父母产生敌对态度,与父母矛盾不断。 职业学校学生的“圈子”意识十分强烈,小团体现象比较严重;渴望与异性接触交往、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但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他们往往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过早地追求爱情,易引起性行为过错, 对一些正常的性生理现象, 因缺乏科学的认识,产生惊恐、疑惑、羞涩、精神恍惚、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

社交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易冲动、极为争强好胜、爱打架;班级不团结,内部经常拉帮结派,搞江湖哥们义气;言语表达力差,与他人交流沟通困难,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

1.4 择业心理问题

职业学校学生在择业问题上, 普遍存在择业依赖心理、焦虑心理。 一些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真实条件和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无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愁眉苦脸。 毕业的时候,他们担心自己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还怕找不到工作, 所以他们就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他们解决就业问题。

职业学校学生期待步入社会, 但对社会和工作又疏于了解;渴望能找到一个高收入低付出的工作,但本身又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工作设想得相当美好,一旦工作与自己的设想有差距时就会出现巨大的失落感, 因此辞职、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社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种良性的宽松环境, 也需要家庭改变那种“重养育、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家教观念, 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加以积极的引导和启发,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对策

职业学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其心理具有可变性、可塑性等特点,但只要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能够调整的。

2.1 丰富知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虽然与遗传基因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在现实中,不少心理问题来源于知识的贫乏。 无知容易使人粗俗、自卑,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明智、自信、坚强、谦和、大度。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受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调节和制约,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能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人生中的各种状况,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对人生也能充满信心、提高对各种挫折的耐受能力。 当遇到困难时,能正确地分析事物,稳妥地处理事情。

2.2 悦纳自我,重新确立人生目标

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 悦纳自己,抛弃自卑与失落情绪,恢复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帮助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其个人能力、志向、兴趣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学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请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 使学生尽快了解并熟悉所学专业概况, 对专业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 帮助他们把自己定位于技能人才,努力成长为新一代的技术工人, 走一条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之路, 使他们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主动地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3 勇于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通过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发展健康的兴趣, 广泛的兴趣会使人将心理活动倾注于活动之中, 从而减轻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兴趣还能把具有共同兴趣的人连接起来,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社会生活的历练,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培养高尚的兴趣倾向, 发展有益于社会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广泛兴趣,积极投身于陶冶情操、催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还能使人脱离低级趣味。 同时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大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 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班级可以根据该班同学的实际情况开展集体活动。如主题演讲、主题班会、各类评比活动、知识竞赛、辩论会、唱歌比赛等。

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在使学生增强知识、 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能使他们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在不经意间加强与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

2.4 合力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 学校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形成浓厚民主气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不学到乐学;发现其闪光点,正确引导, 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监督、鼓励他们专心学习;要针对各人的实际情况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成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最显著的时期,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塑造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当前的教育条件下,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情绪调控、 心理自救的方法, 疏之有法、导之有效,积极寻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更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梁桂.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解读[J]. 职业教育研究 ,2007(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