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相融合的实践研究

​薛淑丽

陕西省西安市第六十七中学,710014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初中历史教师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融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及必要性,将其作为提升自身专业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历史知识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形成学科积极情感、丰富课堂教学容量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加大了对信息技术融合策略的研究以及实践应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给改革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多支持力量。鉴于此,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相融合的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历史;课程相融合;实践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5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不够理想,而现代信息技术对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大有裨益。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改正自身已有的教育观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学习基础,在灵活应用的基础上更好地调整教育教学思路,真正实现现代经济技术的全面融入以及有效整合。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机及学习收获。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意义

在信息化、科技化时代之下,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初中历史课堂面临的教育教学环境产生了明显的改观,其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间的整合备受关注。学者提出,两者之间的结合有非常明显的意义。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符合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能够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能动性高涨,能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学习,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其次,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大部分历史知识枯燥乏味。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这些知识的生动化展现,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也变得更加主动,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压力得到了有效的减缓,教师能够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课堂的答疑解惑上,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后,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生的自主实践融为一体,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恰当时间段内点拨学生、启发学生,保障学生坚持正确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方向。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越来越高,能够更好地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避免两者出现心理上的隔阂,使学生对初中历史有了全新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相融合的实践教学策略

1、整合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视听资源来展现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让学生仿佛坐上了时空穿梭机,在特定时空环境下分析历史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主动整合多媒体资源,及时创建真实的、动态的历史教学情境,以便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使其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积极愉悦的学习情感,使其能够客观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自主梳理历史知识,笔者就利用一个热门的电视剧《清平乐》中关于宋代经济面貌、风土人情的还原场景导入了本课教学活动,利用这一视听结合的电子资源促使学生直观了解了宋代经济的发展状态。其中,本班有不少学生都看过《清平乐》这个电视剧,所以当他们在课堂上看到剧中片段时,都显得非常兴奋,不自主地回忆起了观影经历,解释了笔者所选择的视频片段前后的故事线索,切实投身于历史学习活动之中。这就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切实营造了轻松、自在的历史教学氛围。接着,笔者就让学生思考宋代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虽然本班学生并不能全面解释这一问题,但是结合观影经历,尝试从国家政治层面分析了宋代经济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也自主阅读了历史教材。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可顺利引导学生探究本课重要知识,使其积极梳理了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利用这一历史线索归纳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情况,最终便可确定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接着,笔者就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了宋代经济蓬勃发展的多种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完成情况,希望学生能够切实实现自主学习。

2、打造教育平台

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教学功能打造云教育平台,切实突破时空限制,通过混合式的线上+线下教育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让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在历史教学中,笔者也经常会尝试通过线上教学活动来突破时空限制,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养成良好的线上学习自觉性。以“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课教学为例,由于本节课的知识数量比较多,而且也比较零散,但是整体认知难度不大,只要学生认真学习、按照知识体系概括、分类整理各个知识点即可,所以笔者就主动组织了线上教学活动。

例如,笔者针对“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课重要知识制作了一个课件,按照时间线索整理了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发展情况,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概况,以及明朝建造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等建筑物的基本情况,综合分析了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等等,以便逐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前,学生则可直接在班级群中现在这一课件,结合教材内容学习本课知识,也可直接搜索网络资源,整理有效的历史材料,全面解释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发展原因与历史影响。在课堂上,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利用课件讲解本课基础知识,切实展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据此组织了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再引导学圣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线索。

3、开发第二课堂

初中历史教师要着力开发第二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延伸学生课余时间的历史学习,拓展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从“授人以渔”角度教会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知识碎片化学习、收集课外历史知识自主学习的方法,切实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历史自主学习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为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更多途径,不断提升二者融合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例如,笔者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节课结束前,告诉学生关于红军长征的歌曲、影视作品、书籍、绘画非常多,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多角度了解红军长征历史,鼓励学生课后自行利用智能手机、计算机等收集整合相关素材,并组织了“红军长征演讲大赛”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课后收集而来的素材,写作演讲稿,在下节课上比一比谁对红军长征历史了解得更多,谁的演讲内容更加打动人心。学生为了在演讲比赛中获取好成绩,课后通过多种渠道踊跃获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有关的信息,激活了学生利用技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挖掘信息价值、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了学生课后复习、延伸性学习的自主学习方法,打破了课堂时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束缚屏障,令学生的历史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性及有效性方面有待提升,教师作为二者融合的主要研究者与应用者,要从实际教学现状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不断提升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性和有效性,让教师的“教”水平、学生的“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依托信息技术顺利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敏超.浅析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1):166-167.

[2]王亚.初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运用探究[J].文教资料,2018(5):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