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效的课堂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教学活动安排紧凑,在有限时间内能够高效、高质量的掌握知识点,难点能够被逐个突破。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简单,不仅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还需要在教学的设计、安排上下足功夫,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为教学“脱胎换骨”。
1. 认真备课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决定了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灵活应对随时有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问题,同时也对整堂课的教学框架起最主要的影响。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最好的脚本,但如果备课不精,无疑也会从根本上影响教学效益。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备课时开始制定“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活动也需要围绕这三点来具体设计,否则偏离了课改要求,教学成果无法达
“有效”的标准。这里分享一个反面的案例,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前,教师制定这样的目标:掌握印刷术、指南针及国火药的发明时间、发展过程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了解我国故宫、赵州桥、明长城等建筑,掌握明代的三部科技名著及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建设的伟大理想。这样的目标设计看似紧贴“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实际上如同空中楼阁,是难以落实的空话,特别是最后一点,在课堂上根本不具有操作性,这样的备课形容摆设,不够具体,对有效教学没有实质性的帮助[1]。教师需要注意,在课前应该考虑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对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的规划,确保每一个目标的设定都具有可操作性及可达成性。
2. 优化导入
导入作为课堂上的第一个环节,取得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接下来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有导入和无导入的课堂,教学效益有很大差距,普通导入和优质导入下,结果更是大相径庭。教师绝不能小看导入的环节,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语,如同缓缓拉开的帷幕,让学生对帷幕后面的内容产生浓浓的探究兴趣,可为一堂课打下有效教学的良好基础[2]。
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我在课程伊始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过去有一座比故宫还要恢弘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其中充满了各种奇珍异宝。但是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将财物洗劫一空,将建筑全部烧毁,他们却如同胜利者一般盆满钵满的荣归家乡。他们是谁?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为什么不奋起反抗?这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一沉痛的伤疤,揭露这一沉重的历史……”在说导语的过程中,课堂上原本有的窃窃私语不见了,学生们都渐渐进入了状态,有的甚至露出了愤怒的目光,我想已经达到了导入的效果。试想,如果我用:“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新课《鸦片战争》。”这样简单且直白的导语,根本无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会让他们在听到“新课”二字后产生抵触。这节课中,学生抱着对“火烧圆明园”故事的期待,始终保持着较好的听课状态,教学效益理想。
3. 趣味教学
研读教材,背诵理论,这是学生学习历史最传统的方式,也是课堂上最常见的活动。相信即便是对历史充满探究兴趣的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也会失去热情。如果不能为历史课赋予一些新鲜的元素,重新激起学生的热情,很难让他们在照本宣科的学习下达到“三维目标”,教师必须做出新的尝试。
我们不应该从知识和理论的角度去看待课本中的信息,历史书中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以一种独特的形式重现了历史,我们完全可以用读故事的视角来学习历史,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时空中,在感知和理解下学习。比如,学习《百日维新》的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康有为在上书变法时与荣禄对话的情景,用多媒体屏幕营造背景,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基础上自由发挥,即兴表演。这样的体验和参与让学生不必再死记硬背就能对本课内容有深刻印象,甚至在下课后仍然意犹未尽[3]。达到这样的效果,何愁教学效益不高的问题呢?
4. 强化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历史教学不应该浮于表面的理论,要与实践结合,与各种各样的真实史料结合,才能给学生留下最深的印象,使他们的理解由浅入深,牢牢把握知识点。
在教学《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我要求学生先在课下自己搜集有关文革的史料,一些学生去图书馆搜集材料,一些在网络上查找,还有的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通过他们的转述更好的跨入了那个时代。课堂上,学生们各自分享自己的收获,主体性体现无疑。再比如,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我要求学生自行结成小组,合作起来共同搜集资料,这样的实践形式还有另外一层作用,那就是锻炼学生协作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上有的展示了自己的父母小时候拍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做对比,看到了时代发展下,人们的穿着、行为习惯的改变。还有的拿出了自己父母珍藏的粮票,如数家珍的介绍起来,代入感极强。在每一名学生充分参与的状态下,本堂课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另外,历史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和学生们一起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瞻仰历史古迹,将在书中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可达到别样的效果。
5. 结语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达到教学目标,甚至超出目标,超额完成任务。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多样的,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 只要教师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的揣摩,精心的设计,使教学活动趋于完善和优质,教学效益即可逐步得到提高。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不断树立更高的目标,不能满足于现状,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 张艳.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2020(2011-15):67-67.
[2] 王美艳.基于新高考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013(011):186.
[3]吴通沐.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速读(上旬),2019,000(00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