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应用

王全波

大庆石油高级中学,163000

摘要: 伴随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亟需根本性的转变。高中历史不再是过去靠教师单一讲授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究,充分发挥主观热情,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实效。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历史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认识,提升史学素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应用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63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历史资料有助于学生更理性、客观地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史学的张力很强,历史事件是现代社会难以复制的,因此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历史资料引用是新课程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其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逐渐被教师所重视,许多学校的历史课程都在强调按照学生发展需要或课标要求进行教学。然而,由于学生基础存在差异,研读史料、探究问题需要大量时间且对高考成绩提升直接作用不大,仍存在教师忽视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或应用不当的现象。

首先,部分历史教师并没有按课程标准要求精选基本的、典型的史料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因而无法为学生提供多角度认识历史的途径,由于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导致历史课堂的核心素养落实不到位;同时部分教师又夸大了历史资料教学的作用,把研读历史资料当作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淡化甚至忽略了对基础知识以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素养的具体实施。事实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

二是不恰当地选择历史史料,导致史料无法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一些教师为了避免麻烦,减少工作量而选择一些简单易得、单一的史料,这会使学生对史料研究的兴趣降低;另外,有些老师忽视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将艰涩难懂历史史料引入课堂教学,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体验感,导致无法通过史料重现真实的历史。

二、高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史学资料的运用

教师作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注重对课标的解读,理解课标新理念,主动转变教材观或课程资源观,转变旧有的教学方式,采用课标新理念组织课堂教学。但至今依然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太注重史料的运用,只关注于课本知识的讲解,对于历史资料不仅不进行甄选补充更不会引导学生研读探究。这种传统观念下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课堂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于新时代的需求。授课前,可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基础知识,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甄别与课本重难点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并依据课程重难点需要对资料进行再次整理与编排,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基础史实的学习后,可以适当的引领学生合作解读不同类型的史料,辨析史料的价值与局限性,探究历史问题得出史学结论。这样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堂课本,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使学生初步学会了综合运用不同史料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了史论结合,全面、客观地评述历史。例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教学中围绕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条件与契机之下诞生的这一问题时,由于这些内容都是有历史史料记载的,因此我利用这些原始历史资料和学生一起进行解读,既解决了教学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史学核心素养,从而达到历史课堂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巧用历史资料创造情境,激趣提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才能更具实效。因此有选择的引用史料就尤为必要了。那么如何通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呢?老师可以利用歌曲、图片、新闻、故事、录像、影片、甚至漫画等这些非常贴近生活的形式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样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史学探究的目的是求真求实,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在讲授《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一课北宋的中央集权加强时,我就引用《雪夜访普图》,同时节选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史料创设情境,同时提出探究问题。通过图片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通过对史料解读,使学生加深了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这一历史史实的体验;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史学、还原历史。

(三)弹性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史料,积极补充课外历史资料

目前,研读史料已成为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历史史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正确透视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教材中的历史资料是当前历史研究中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对历史有其独特的解释。史实是学生拨开迷雾,最接近事实的历史真相。教材中的历史材料虽然可信,但是仍不足以支撑学生们的历史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收集课堂以外的历史资料,要搜集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史学领域无争议、有趣的史料加以整理后再应用,以便对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四)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历史信息

信息时代,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应用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最终呈现于课堂。过去大部分资料需要到图书馆、博物馆、画廊等地查找,老师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少,搜集整理难度很大,但伴随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VR影像技术的成熟,大量的资料被扫描并活跃于网络世界,为历史研究者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来自网络世界的历史材料是即相互交织又良莠不齐,因此老师在选择资料时要善于甄别和区分哪些是学术界公认的、不受争议的史料,尽可能选用原始的历史史料进行整理使用。

 (五)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作为新高考考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就要培养学生解读、分析史料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能够搜集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类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价值;掌握史料解读的方法,能够正确地分析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掌握运用历史史料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学生使用历史资料最宝贵的财富。

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在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今天,教师更应该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正确利用历史资料,是学生客观地接触历史,提高历史认识水平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高陈其.例谈史料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西藏教育,2018(04):36—38.

[2]蔡振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9):242.

[3]杨军.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