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当今“双减”政策与新课程标准执行下,必须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与难度,从根本上落实素质教育。本文从“实践性作业”的视角围绕观察型作业、调查型作业、体验型作业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设计丰富多彩的物理作业,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设计实践观察型作业的策略
观察型作业是物理学科中最基本的实践性作业,一般先由教师指定观察对象、观察内容,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活生产观察能力、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及学科思维能力等。教师要紧密联系物理学科知识设计观察型的作业,为学生提供直接体验的机会,巩固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对观察型作业设置的策略,一方面是科学观察。作业的设置往往与新知和教学目标有关,通过观察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明确观察目标、对象与任务下,完成对新鲜事物的观察。在此的观察型作业不只要触摸,还要通过听、嗅等器官感知,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渗透理性思维,在观察中掌握事物的客观现象,尝试捕捉偶然现象。由此可知,教师为学生设置物理观察型实验作业最重要的是科学观察。另一方面是科学归纳。在学生科学观察的时候再进行思考,经历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总结等过程,以适合的方法将观察的结果展示出来。例如,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可以通过书面表达、口语表达、拍照摄像的形式呈现物理现象;对物理有关书籍与视频的观看,可以通过写观后感的形式呈现。作业的呈现形式比较多元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
2设计实践调查型作业的策略
调查型作业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自己进行或者与同学合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事件,并针对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然后以调查报告为呈现方式的作业。在完成调查型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调查型作业的功能与作用有:第一,增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初中生不能只依靠学校学习知识,还要走进社会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真实体验,对社会产生正确的认知同时,知道物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建议,进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第二,培养学生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实践性调查型作业的解答,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并在实践调查中将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收集、整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如此在真实的演练中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感悟实践的含义。对调查型作业设置的策略:第一,科学选题。此不只包括教师为学生科学选题,还要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注意课题主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防止学生消耗过多的精力,产生消极情绪。另外,调查型作业内容的选择上要围绕课堂中讲解的物理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知识背景做实践调查,只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作业,才容易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第二,实地调查。调查型作业的进行需要学生到实地进行调查,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数据,然后分析与汇总资料,再对实践调查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意见,最后在调查报告中使用精炼的学术语言呈现出来。
3设计实践体验型作业的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设计初中物理实践体验型作业,让学生通过做教材之外与物理知识点有关的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物理的概念与性质等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体验型作业的功能与作用有:第一,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掌握。体验型作业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物理知识基础上设计的,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的同时,在实践中知道如何用物理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现象,将程序性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第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如果不是教师的指导,学生难以联想到此与物理知识有关。在教师设置的体验作业中,为学生创建将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融合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做作业中,发现“物理就在生活中”。然后才能想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产生的物理现象,在探究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提升探索意识。对体验型作业设置的策略:第一,选择适合的器材,操作型作业的完成要利用实验工具进行。教师要紧贴学生的实际,设计可以激发兴趣的、符合学生学情的作业。在此选择的器材要在学生身边容易获取的,可以就地取材的。第二,以体验刺激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完成操作体验作业的时候,有时会基于前概念,在还未产生结果的时候就产生多种猜测,此过程容易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观察到实验最后现象后,有时与学生开始的猜测不同,就产生了思想冲突,学生会出现质疑后,为了证明猜想,再进行实验,经过多次甄别,最终相信科学。第三,结合新课标中跨学科实践的要求,可以布置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更好地巩固理解物理知识。
例如,学习“光的折射”后,布置“神奇的魔术:消失的硬币”作业,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魔术的魅力,掌握拥有的物理原理。让学生先准备一个合适的空碗,先在碗底放置一个硬币,学生移动视线,正好落到看不见碗中硬币的角度,然后视线不动,从碗的另一面注入清水,能够观察出什么?尝试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并完成实验报告单。在此,需要学生先准备魔术工具,通过实践操作前做好器材的准备,然后调整好视线后保持不动,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在往碗中加入水的过程,让学生从看不到硬币,到逐渐看到硬币,感受到“魔术”的神奇,然后从物理的角度,尝试解释这一现象。思考为什么碗中加水后,逐渐看到了“消失的硬币”,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建立主动探究的意识,并利用光的折射知识尝试解释这一问题,以此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构建。
结语
综上,面对初中生物理学习现状与需求,教师要适当运用“双减”观念,设置多种类型的作业(包括实践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作业的育人功能,然后在教师创建的作业情境中,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在上述几种类实践性作业的运用中,更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个性发展,也能为初中物理实践性作业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苏益娟“.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策略[J].华夏教师,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