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当前教师常用的一种辅助工具,其可以帮助教师开展智慧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但在教学实际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更加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师需要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此作出相应调整,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效率。
一、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明确目标,动机设计不明
教学目标的缺乏和工具应用动机的不明确是当前存在于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工具的价值认识不当导致的。教师未明确如何实现有效的应用,这使得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过于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进而导致课上的教学呈现低效化的特点。
(二)教学融入生硬,实际效果较差
教学融入生硬是生搬硬套所导致的情况,教师未能灵活地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也未能将教学工具有效地融入教学中。反映在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中的主要表现,就是授课教师缺乏一个合理的章程,只是片面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展示,只是根据教程进行生搬硬套。这使得学生虽然可以参与教师的教学,但是不能进行灵活有效的知识构建。
二、信息技术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建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时有着很多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教学方式都能给学生带来帮助,但是,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去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高效的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通过情境教学法就可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通过具体的知识点,构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新颖的学习认知,以此激发自身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法”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在教学时就可通过游戏情境的建立,因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游戏对他们有着明显的吸引力,利用游戏去开展教学,能够高效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教师就可通过游戏去创建教学情境,通过信息技术去促进游戏的构建,如:“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抽签系统,将全班同学的名字放入抽签系统中,然后适当提出问题,利用抽签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从而使课堂有一个新颖性的创新。”例如,先提出问题:“-4+(-6)的值是多少?”然后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抽签,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娱乐性,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去括号的知识点,但括号内为负数时,括号前需要变号,因此现转换为:-4-6,再利用减法运算得出答案为-10。通过这种方式去构建游戏情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入到课堂中,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
(二)借助信息技术,设计教学任务
大多数初中学生在学习时都会产生一个问题,因为自身学习能力的缺乏,在课堂上容易缺乏学习的方向感,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从而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抑制自身的学习质量。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学任务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理,找到重点的教学内容,从而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已明确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
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先利用信息技术查找相应的解题视频,让学生结合课堂所讲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先整理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计算思路和过程,接着就可在信息技术教学视频中呈现相应的学习任务。如:“如何运用因式分解法去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教师需要先呈现出相应的例题,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例如这道题:“解x2-4-(2x+4)=0的值。”因式分解法是指将原式进行转换,转换成两个简单方程,以方便计算。先对原式进行整理得到x2-2x-8=0,学生根据信息技术教学视频的内容,在因式分解方法的思考下转换为(x+2)(x-4)=0,进而就可计算出两个根分别为x1=4,x2=-2。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有着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并且在教学视频的运用下,学生的注意力也可得到充分地集中,以促进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借助信息技术,降低知识抽象
知识的抽象性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自身学习思维能力并不完善,对于抽象的知识点来说,想要真正地理解有着极大的困难,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就可通过一些教学软件,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引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并降低数学知识点的抽象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和具体,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减小知识点的抽象性,教师就可通过数学建模这一思想来培养学生的做题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变得更加高效,以促进学习信心的激发。如教师先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建模?然后再对数学建模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讲解,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接着就可提出一个具体例子进行教学,如:“x+y=2x+2y=3{”这道题,教师可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去进行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帮助学生理解,将消元法这个思路融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和思考,真正地理解建模思维,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四)借助信息技术,巧妙提出例题
数学是一门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如果在教学时只针对知识理论,这只会给学生带来表面层次的理解,在实际运用时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就需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实践,适当引入一些例题来对知识点进行举例,从而引导学生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在运用的过程中,做到真正的理解,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以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激发。
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这个知识点时,经常对应用题进行考查,应用题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类型,所以对于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题的投入,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以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搜索一些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得到一个具体的学习方向。如,这道题:“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在甲处,植树的有23人,在乙处植树的有20人,现调20人去支援,使在甲处植树的人数是2倍多2人,应调往甲、乙两处各多少人?”在这道例题的引入下,教师就可将设未知数的方法给详细讲解出来,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做题思路。对于这道题来说,就需要先设调往甲处的人数为x,然后列出一个等式去进行求解,再运用甲乙之间的关系,去求出乙的人数,从而实现学生真正的理解。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典型例题的引入会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需在把握学生数学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比优选相应的教学软件、教学媒体及网络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科学构建翻转课堂,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翁惠英。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1(27):84-85。
[2]李娜。初中数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4):53-55。
[3]范涛。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