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运用策略

张德慧

牡丹江市新安小学,157000

摘要: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任务驱动法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很好地契合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一个个的任务来组织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不断得到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地分析,设置最恰当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进步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小学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16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任务驱动法是新时期下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当中应用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设置采取任务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明确目标和方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在这其中,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中就可以将任务驱动和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得到持续的提升。

一、结合具体学情,设计学习任务

在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及所要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任务是该教学法的基础环节,也是决定这一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小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具有连续性,也使他们在完成一个个子任务的快乐中,渐入佳境,摘取完成总任务的桂冠,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魅力。

以“画矩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前,应对学生的具体学情作全面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椭圆”的画法,知道了使用哪个工具,因此,对于“画矩形”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指导。针对学生学习技能的不同,还应结合学习活动实际,鼓励学得好的学生带动稍微落后的学生。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请能够画好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的学生站起来,教师基本了解了人数后,让这些同学坐下来,进行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的比赛,并要求同学们画好后,自己觉得哪种颜色漂亮,就涂上那种颜色,看谁任务完成得最快、最漂亮。在同学们画完且教师作出评价之后,再提出新任务:同学们画得都不错,你们会用这些图形来画汽车吗?来试一试吧!教师出示汽车的图片后,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矩形”和“圆角矩形”进行操作。这个学习任务的驱动,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帮助,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完成这一任务之后,教师又给出了画车窗、车轮等任务。通过一个个任务的驱动,学生学会了“矩形”“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了图形组合的奥秘,也提升了信息素养,有效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创设恰当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法之前,要深入解读教材与学生学情,在有效融入课本知识制订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还要达到一定水平的升华。为了激发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去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必须创设恰当的任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使学生产生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从而促进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比如,在“插入图片”的教学中,教师经过解读教材和分析学生学情,确定本节知识的难点是使用文字围绕工具调整文字与图片的关系。针对教学难点教师确定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开始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假期中老师去了美丽的海南岛旅游,陶醉在那里的美景中,拍了很多照片和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回来后制作了一张小报(老师展示介绍海南岛美景的板报)。教师提问:这张小报包含哪些元素?学生回答:文字、艺术字、照片。教师再问:图片是怎么插进来的呢?由此推出教学任务:(1)图片插入与大小的调整;(2)图片地址调整与图文混排的方法。学生以任务为驱动开始学习实践:教师在示范了插入图片的方法后,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并把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困难记录下来,随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每个小组成员的困难……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迷失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置身事外,而应该是指导者、支持者,通过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按照科学化的分组原则给学生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制作课程表”的教学为例,教师灵活应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突破教学的难点,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勤于探究的良好习惯。教师通过课件出示课程表后,引导学生观察,并设置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课程表的制作。制作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完善自己制作的课程表。最后进行汇报交流,找出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提问:在制作课程表的过程中,你们都学会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困惑之处?然后结合学生的汇报,随机展示与之相应的幻灯片,指导学生掌握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如表格的插入方法、合并单元格、输入文字、调整行列等。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会了课程表的制作,并在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下找到其中的规律,较好地掌握了表格的编辑制作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在各个学科都备受青睐的学习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该方法,教师不要认为将三四人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台计算机,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交流。其实不然,由于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要人手一台计算机,这样才更便于学生操作。

四、厘清教学思路,优化完成效果

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时,要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任务的要求是什么,明确具体的学习思路,从而使学生围绕任务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要注意任务的设置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从而彰显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时,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趣促学,教师可以通过游戏闯关的模式分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创新性的学习思路。

五、结论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际开展中,教师要遵循整体性、开放性、贴合性的原则,对任务驱动这样的方法进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借助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让学生的学习成效得以提升。在这其中,主要可以通过引导小组协作、加强情境创设、重视有效引导、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问等措施开展教学。让任务驱动法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当中能够变得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朝着高效课堂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任青枝. 基于微课教学构建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 当代家庭教育,2021(27):97-98.

[2]林小玲.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J]. 新课程,2021(38):215.

[3]董浩. 浅谈创客教育视域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9):39-40.

 [4]庄海玲.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电教,2020(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