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信息技术课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应用研究

黎浩江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城北小学,337000

摘要: 信息技术课在小学阶段往往被认为是娱乐课、放松课,其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其特殊的价值与魅力,它以融合其学科特色,将价值更大化、更优化。在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思维度、实践度都会得到全面提升,这是践行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策略之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机器人;融合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4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进步,机器人技术被应用于许多行业,并在启动各种业务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机器人已经不再陌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机器人,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机器人知识的传授。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它还对部分学生的技能应用提出了要求,注重探索学生,使学习信息技术成为一种生活,培养学生的新技能,实现所有的进步。为此,教师应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性质入手,整合学生信息的阅读,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机器人知识程序,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在有效建构知识中制作出更多机器人。

一、抓住趣味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一直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动力,也是学生萌生学习行为的支撑。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习兴趣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意识到当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好奇心时,学生才会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主动地消耗自身的精力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机器人编程知识的效果,让学生更为主动地进行机器人编程知识的建构,教师也应当对机器人编程知识进行趣味化设计,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产生对机器人编程知识的好奇心。

比如,在为学生介绍机器人编程知识时,教师不再直接讲解机器人编程的理论知识,而是为学生展示一些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使得学生在产生好奇时,主动进行机器人编程知识的探究。具体来说,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你们知道什么是机器人”“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机器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主动地交谈起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以及自己见到的机器人外貌。随后,教师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一些常用的机器人:如银行门口的机器人迎宾、酒店里的机器人管家,以及家庭生活中的扫地机器人等,以便学生看到机器人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机器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是并非只有尖端科技人才才可以制作机器人,我们也可以制作一些机器人,你们想尝试一下吗?”让学生基于教师的话语产生学习机器人编程的浓厚兴趣。

基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能够点燃学生探究背后原理的兴趣,使得学生萌生尝试制作机器人的想法,以便在浓厚的兴趣下进行机器人编程。

二、做好结果呈现,引导学生反思

实践性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大特点,在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活动后,学生会获得一定的操作成果,这一操作成果不仅反映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效果,同时反映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了机器人知识后,教师也会遵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对此,教师也应当基于学生实践的成果,创设展示成果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机器人导航者”这一课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介绍机器人导航者级别,以及对导航者级别程序进行修改的方法,为学生进行机器人导航者程序修改奠定基础。随后,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设定相应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展开实践操作的活动,对机器人导航者级别的程序进行修改。在修改完毕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成果的展示,并让每个学生讲述自己修改程序的过程。之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评,教师也可以站在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可以根据同伴和教师的评价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修改,从而强化反思能力。显然,在学生学习了机器人知识并展开实践操作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的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在倾听意见中不断改进,弥补知识上的漏洞。

三、丰富形式,设计架构

单一的教学方式,只能短暂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机器人教学时,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善于发现趣味性的主题,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让知识变得更为简单。

如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认识智能机器人》一课时,我就会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理论内容,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组成,随后组织学生进行结构图的设计。将各种机器人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并采取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能够让学生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有关机器人的架构,从而反映出学生对机器人分类的不同观点基于合作形式,引导学生相互配合

在组织学生学习机器人编程知识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快速地完成机器人的制作。然而,不同学生之间可以互补。因此,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特点,为学生搭建合作的学习形式,使得学生在小组中依靠同伴的力量,共同解决制作机器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加快制作机器人的进度。但是,在学生进行合作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的能力难免有限,所以要定位好自身的角色,时刻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以便机器人编程活动顺利实施。

结论:综上所述,机器人教学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优化机器人教学的思路,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提高机器人知识的教学效果,并非一蹴而就,在未来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围绕机器人课程的特点,创建更多新颖的教学手段,带给学生新奇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雷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人工智能教学[J].文渊(高中版),2019(4).

[2]郭寿稳.浅谈机器人教育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4).

[3]李丰叶,刘晓东.例谈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以《认识机器人》一课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Z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