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1.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是我们从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初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虽然新课程理念已引起教师们重视,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不少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讲授历史课程知识为主,有时也会通过口述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只是听教师讲史料,缺乏主动思考、参与辨析和论证的意识。这种单向度接受知识的做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和发挥,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情把握不准,引入史料脱离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知识储备和分析理解能力的差异,盲目选取史料,史料量大、杂乱,篇幅较长,导致学生兴趣缺失。有些史料生僻、难懂,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学生看不明白,教师还得一句一句解析。这就不是运用史料教学,而是陷入研究史料的困局,发挥不了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3)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学生对史料内涵的深刻理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诞生了。历史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但仍有不少教师没能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对史料内容进行动态化教学展示,以至于学生还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机械讲解,对史料内涵的理解浅尝辄止,甚至模糊不清。
2. 史料应用的价值分析
(1)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教师将史料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立体感、真实感、空间感的历史环境中,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2)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有些学生历史学科基础薄弱,遇到比较笼统、抽象的知识难点时理解有困难,这就可以借助史料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知识点,透过历史的表象,认识事件的本质,减轻其学习的难度,促进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选择史料时,教师应该选择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以及教材上没有涉及的或者涉及不够的内容。长期积累史料,能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科视域。一般而言,史料的综合性很强,学生在学习史料时不仅能够获得历史知识,还能够学到与史料相关联的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此外,如果学生对史料中的内容产生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会促使他们主动查询、了解,通过自主探究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表述较为简洁,相比而言,史料较为详细、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史料,将课程中的历史事件因果、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良好品质等,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以探讨,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潜移默化,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促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
二、巧用史料提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 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中考命题,史料研读无所不在。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既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形成独立、清晰而又明确的判断。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再展示史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也可以在此环节设置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泼。
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教材无法完整呈现所要学习的历史史实。因此,教师应该牢固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优化数字时代所提供的丰厚教学资源,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生动的场景或事物,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验。
3. 重视对教学史料的收集和筛选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史,力求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历史史实。教师应该注重自我专业知识的积累,通过平时在史书典籍、历史学者著作、教辅资源方面的学习,选取对历史教学有价值的史料。教师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尽量选择研究价值高的第一手史料,既要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也要懂得如何筛选适合学生学习的史料,对史料的内容难度进行严格把控,选用学生普遍都能理解的史料,避免出现学生难以理解、占用时间太多的情况。在兼顾学科真实性、学理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选用史料的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古代埃及一课中,可以播放有关埃及考古的视频,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古埃及的墓葬文化,但不能选取电影如《埃及艳后》片段作为教学史料进行展示,因为影片艺术性的加工可能会误导学生。
4. 运用史料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减负增效”,“增效”就体现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我们在课堂上能够带给学生什么,如何教、如何学能让学生多获收益,而且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科素养。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性体现在课堂核心问题的解决上,教师应利用好史料围绕核心问题来串联整个课堂,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利用史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体验。
5. 授学生以“渔”,教会学生运用史料的方法
笛卡尔曾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古人也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科学地运用史料理解教材内容。教师通过示范性引导,让学生了解教师所采用的“史观”和“史法”,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使用史料、研读史料的一些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可见,巧用史料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由“看”引“思”而后“得”,授之以“渔”,可使他们由“学会历史”变为“会学历史”。
三、结语
“双减”政策对提升课堂有效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巧用史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价值观,但要想让史料在教学中运用实效最大化,就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和史料的收集、筛选上进行研究,更好地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尊重历史史实,深入地理解历史。初中历史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史料教学的优势,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J]. 夏雪. 农家参谋. 2021(01)
[2]初中历史教学以史育人的要义与路径[J]. 刘娜. 人民教育. 2021(24)
[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初探[J]. 尤小琴.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12)
[4]历史不能重演,生命只有一次——论生命与安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J]. 徐洁. 现代教育科学. 2020(S1)
[5]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活动[J]. 韩冬玲. 基础教育课程.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