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历史教育

田永官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300

摘要: 在“四史”教育的背景下原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承担着的历史教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是当前的“史纲”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僵化、教学模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人为中心推动教育理念深度变革,因时因地因校制宜,推动教学教学模式多元化,构建师生双向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引入社会评价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教育;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2.1577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2005年思政理论课课程大调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其落实、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实践教学的模式”等三个方面做了长足的研究和探讨。[1]历史教育是青少年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培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培养当代青年大学“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高校历史教育作为青年学生成年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接受系统历史教育的机会,对学生良好人格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承担着高校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2],是主打课程。随着党中央提出全面开展“四史教育”,对高校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为切入点,探讨深入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历史教育的路径。

一、当前高校历史教育的困境

其一、教学理念的僵化,导致教学改革缓慢。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育偏重于教师的“教”,对学生“学”关注不足,导致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分离。虽然21版最新的“史纲”教材已将“教学目标”逐步过渡到“学习目标”考察,但是教学理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为教师所教非学生所想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也到不到历史教育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近年教学的呼吁十分热烈,但是成效不显著,实质性创新成果不多。在教学过程,学生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自主性不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未能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得到充分贯彻。

其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阻碍教学效果的实现。当下大多数高校公共课程采用大班级教学模式,班级学生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一百四五十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固然节约了办学成本,但是这样的课堂往往缺少灵活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不高,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课堂纪律、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都难以保障。同时,教学以课堂为主,实践教育的缺失一直是《纲要》教学的一个痛点,更重要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供给侧供应不足[3],缺少配套和辅助教材,导致教材内容与中小学教材重复度高,在教学内容多以教材内容为主的背景下,没有课外拓展,“照本宣科”的课题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提高。

其三、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待优化,长效引导机制缺失。虽然在教学评价中引入了“平时成绩”和“出勤”、互联网平台学习等平时成绩概念,以求将对学生的考核多样化,但是考试依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成绩导向有其合理性,但是侧重于知识点记忆,而对学生反应能力、价值观、自主思考的能力未能充分考量,也不能反应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历史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而单一课程教学是短期的或者非持续性的,没有长效机制的引导,会导致“考完就忘”、“为教学而教”的教学困境,忽视背后的价值导向。有必要“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4]

二、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其一、以人为中心推动教育理念深度变革。首先,明确历史教学任务。实现从教师教学为中心到学习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历史教育达到读史明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其次,立足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教育价值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立德树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全球化互联网时代,思想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理想信念坚定,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自信自强,能经受住时代考验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最后,专注教学过程。改变灌输式教育方式,改用沉浸式教学方法,注重过程参与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二、因时因地因校制宜,推动教学教学模式多元化。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因校制宜,自主实施”的原则。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提升高校历史教育质量必然之举。首先,优化教材结构,推动校本教材和历史教育课程系统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将大中小学历史教育的任务和重点加以明确,突出不同阶段历史教育的责任,构建多角度、梯度化、层次分明的教材体系;其次,坚持以教材为主要参照、蓝本,深度开展教研结合,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技能更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与时俱进的提高自身实力,以研究促进教学,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运用到历史教育中。充分发挥地方历史资源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历史教育资源,拓展历史教育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再次,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之外设置实践课堂或者实地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红色革命景区、进行课程相关的当地真实历史故事收集以及在创作等等。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慈溪市城市展览官(党史馆)合作,组织学生到馆参观并从事志愿者活动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最后,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教学环节和内容,因学科、因专业不同而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参与感,实现与学生在教学内容和认知上的共情。

其三、构建师生双向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学校人才的培养效果,最终需要为社会所认可,社会评价机制的引入十分重要。同时在坚持“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应该将历史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切入点和重要内容。一方面,优化对学生的考核机制,走出“唯考”、“唯书本”的困境,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重学生历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育和考察。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将过程考核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科学的历史观,同时通过优化试卷结构,将基本史实的记忆与理解、历史观的养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价在传统的学生评价、其他教师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相之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历史教育学科特色以及教育教学的规律,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利新,陈繁芝. “05方案”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分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4(02):28-35.

[2] 娜芹.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方法论原则[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7):96-97+133.

[3] 吕路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究[J].现代交际,2018(22):12-13.

[4] 常精彩,孙健.“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1(03):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