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大数据时代生态智慧城市治理的四维进路论析

刘晓明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制度创新是在城市实践中创造摸索出来的,诸多发展举措的出台,呼应了来自城市的发展意愿,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变革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面对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城市治理现代化变革是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高度契合,将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生态智慧城市;治理;四维进路论
DOI:10.12721/ccn.2023.15701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的领导者,特别是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步的新环境下,一个完整的城市时代的到来开始敲响时代的警钟。另一方面,智能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想、新方向和新做法,这不仅是因为城市结构及其发展模式需要新的内容和新的内容,因为城市信息化的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建设智能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优先事项,对于解决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智慧城市与技术发展

智慧城市和技术发展二者具有共生性。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同时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平台,反过来也推动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科层组织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提升决策制定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没有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等手段为支撑,数字政务、数字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构成智慧的城市诸多场景无法搭建。与此同时,创新能力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活力,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以后,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着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现代化城市对智慧形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省市对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前所未有的重视,智慧城市从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用户价值等方面为数字技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还实现了治理的全域全时全程和全息。通过设施全域物联、信息全时收集、数据全程挖掘等环节,有效解决了城市在基础设施、市政规划、灾害防治、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诸多问题。在技术的驱动下,城市的各个子系统能够互联互通,同时通过城市人员硬件设施的充分数字化改造,城市虚拟世界将不断推动物理世界的转型升级。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城市形态,最大区别在于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二者之间的关系:信息化时代,虚拟世界是对物理世界的模拟,是辅助物理世界便捷化的方式;到了数字化时代,虚拟世界变成了对物理世界的映射。信息化时代的城市治理,其最终落脚点还是在物理世界本身,无法克服受物理现实限制所形成的城市发展困境,而在智慧城市的场域中,作为信息的数据不仅仅是工具,同时也是生产要素,甚至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

2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

2.1统筹协调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建设智慧城市无疑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建设项目,其内容和技术十分复杂,城市的建造者和管理人员应作出综合、综合和协调的安排,以满足建设项目和建设工作各个方面建设智能城市的实际需要。然而,目前,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普遍缺乏整合和协调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协调城市建设或直接复制其他城市的智能建设模式,因此,智能城市的建设缺乏必要的特征此外,缺乏综合协调机制也是综合协调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智能城市安全措施和宣传战略相对具有魔力,高级别规划长期处于纸面阶段;另一方面,智能城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与城市绩效评价标准的价值不相称,特别容易引发城市监督不足、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2.2当前城市感知体系满足不了城市发展需求

现代城市发展进程正在加快,不仅在空间扩张方面,而且在城市内部的结构变化方面。例如,城市意识的逐渐觉醒,城市文明的不断出现,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感知系统不仅是静态的,而且需要在动态发展的框架内不断调整和更新。为了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必须从内部解决阻碍城市发展并受到公众批评的城市疾病,如交通堵塞、环境退化、严重污染和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系统只有具备全面和详细的认识系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

2.3信息集成共享不足

建设智能城市必须积极利用高技术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城市的部分信息资源,从而保持智能城市基本操作系统的高效运行。但是,城市信息发展模式很难打破,广泛使用各种信息系统甚至可能加剧信息孤岛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阻碍智能城市建设成果的有效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综合信息共享对于智能城市的运作至关重要。在当今大数据技术时代,政府部门的内容积累了大量的城市管理数据和信息,但由于无法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的互联尚未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城市中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理想,信息集成共享不足直接阻碍了智能城市协作治理能力的提高。

2.4当前城市管理体系与新时期发展要求不相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已经超越了最初发展的极限,不再仅仅是工厂所在地,城市意识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城市管理模式仍处于统一阶段,不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这一进程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公共服务水平低以及对民众生活的不利影响。在当时的发展背景下,对中国的城市管理模式产生了相反的影响,呼吁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模式。

3生态意识发展维度进路

3.1绿色发展思想创新

绿色发展思想顺应生态智慧城市治理的时代之唤。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思想是兼具效率、协调、持续、循环、和谐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首先,绿色发展成了生态智慧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可或缺动能。城市建设事关我国“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绿色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可行路径。其次,绿色发展为生态智慧城市治理提供动能。确保生态智慧城市治理的绿色方向,最终打上生态的烙印。等指出创新是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发展本身内含着创新的质的要求,而绿色发展下的创新完美契合了生态智慧城市治理的发展要求。等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时间上看总体呈现上升,但是空间分布上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和均衡度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可见,在顺应绿色发展思想下,城市治理或者发展效率不断提升,彰显了绿色发展的积极效果。但是从空间上看,城市群绿色发展或者城市的治理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但总体而言城市在绿色发展驱动下整体呈现良好态势,也为生态智慧城市引入了“活水”。最后,基于绿色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角度指出,“绿色发展的宗旨为了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生态智慧城市治理,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助力,很好推进了生态智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2立足城市发展需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一是顶层设计应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既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贯彻国家治理方略和制度安排,又要立足于城市实际,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突显前瞻性、全局性和自身优势。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因地理位置、目标定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文化传统、居民需求等市情不同,发展出了服务导向型、综合功能型、民生导向型、产业导向型等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这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不应盲目模仿其他城市,而应根据城市治理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智慧城市品牌。二是做好总体架构及布局,并预留弹性发展空间,除技术创新与应用外,还要建立运行、动力、保障等机制。智慧城市建设应以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为基石,以市民需求为导向,以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为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增强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区域均衡发展和资源下沉到基层,实现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无缝对接。三是制定发展战略,鼓励有条件的部门或地方先行先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先适时推出特色示范区,而后再分类、分层次、分批推进,特别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投资和盲目跟从建设,避免碎片化现象出现。

3.3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创新管理手段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城市治理要摒弃成为全能政府治理,应想方设法提高社会自我约束力以实现良性运行。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在职能分配上,应合理安排行政职能,避免职责交叉、重复、脱节,要实现扁平化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应建立协调机制,及时处理不协调的状况,强调执行主体的主动性,分阶段及时总结,必要时调整策略。城市治理正向着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其治理决策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一项重大措施的出台,必须具有科学性、广泛性、民主性的出台程序,超前预测和布局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决策仅依靠领导干部制定,可能保证了实施的可行性,但难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因此,还需要依靠政府部门以外的咨询机构,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作用,保证研究的独立性、充分性、科学性。

3.4设计平台创新

户外大屏平台设计的目的是要实现联网联播联控。根据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研究并确定在运营的户外大屏的终端智能改造技术标准,解决应急信息和常态信息的转换高效传播问题,提供一套从平台到网络到终端到服务的户外大屏应急管理、集成播控、联网联播的技术解决方案。研究并确定“户外公共媒体联播联控平台”“户外公共媒体大数据中心”与“智慧城市户外公共应急视频系统”的技术预案,与智慧城市及其应急音频系统接轨,为“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做好兼容技术预案。在管理上,将城市户外大屏的应急管理与播控管理相结合,在户外大屏端到端播出安全的基础上解决城市应急系统和非应急系统的一体化问题,将户外大屏的建设纳入智慧城市硬件布局总体规划中,将媒体播放内容纳入“户外大屏联播联控物联平台”的内容审核系统中,将“户外大屏大数据云中心”纳入智慧城市的大数据系统中,将城市户外大屏平台数据系统接入城市应急治理系统中,构建一个全面整合、高度灵活的智慧户外大屏网络管理运营平台。

3.5生态智慧价值维度进路

生态智能价值的维度是生态智能领域的伦理评价和规范。针对生态智能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智能城市管理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新的途径和新的动力。如何将这些路径、方法、运动转化为生态智能城市的实际生产力?答案是促进和实施生态智能价值观。在生态、智能价值维度中。通过参照大量数据、多样性、速度、价值和数据风险、数字安全漏洞、数字风险和数字伦理等潜在风险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智能的价值,从而扩大视野,保护生态智能的价值免受生态智能价值的危害;(d)界定与生态智能行为相关的价值;在生态哲学中,生态智能价值维度的形态。生态的智能价值为解决智能城市管理问题、统一生态城市行动的价值、创造生态和智能价值链的价值层面提供了价值保障。以确保更稳定、更好、更活跃和精神城市管理。

3.6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提升协同治理水平

整合现有城市信息资源和相关的网上对象信息处理技术是建设智能城市的优先事项和挑战之一,加强城市信息资源整合是发展城市建设以提高智能城市协同治理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这表明首先,地方当局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平台来集中关注城市数据管理,该平台可以通过确定数据汇集和共享机制来存储大量城市管理数据,同时促进数据流动管理,同时打破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数据障碍第二,通过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协助各部委改进城市管理决策,可以加强数据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创新,并在建立循证决策支持机制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7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实践

总书记关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 同体的重要论述,既为世界各国解决全球问题、加 强国际合作提供了有效路径,又为人类和平与发展 开辟了新境界、塑造了新理念、打造了共同价值观。 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也为解决 本国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可行方案。党的十九 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环境保护写进新党章的总纲之中,对生态环境的重 视对生态智慧城市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唯 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坚持用联 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遵循生态 —命运—共同体的脉络,坚持联系和发展,紧扣时 代主题,必能让生态智慧城市治理实践活动更有成 效。生态智慧城市涉及生态安全、环境保护、数据 安全、伦理风险等诸多人与自然的生态问题,同时 还涉及一城之内、多城之间、城乡之间、国内国外等 诸多生态智慧城市问题。可见,生态与人类命运、 与城市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与城市命运、城 市与农村命运、本国城市与国外城市之间都存在着 生态和智慧城市治理的辩证关系。生态智慧城市 治理既是推进生态智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践行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 命共同体实践的必然要求。

3.8多元功能的整合作用

媒体是社会融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社会群体有序地参与公共生活和更大程度的社会融合。创新利用和实践离岸媒体强调了户外社会整合的价值。通过户外大屏搜索罪犯、寻找走失儿童、老人等方面,联合王国与各国政府和公共机构合作,通过捐赠活动、寻找骨髓和在数字户外平台上开展捐赠活动,促进社会存在。这些成功事例和经验表明,大型户外观赏节目具有一定程度的趋同性,鼓励目标群体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宣传效果,增加大型户外观赏节目的价值。为此,应积极利用国外经验,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融合者在户外发挥的作用,提高融入社会治理的多功能性。

结束语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既迫在眉睫又任重而道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既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又不能畏手畏脚、贻误时机,需要科学、理性地用前瞻性、战略性思维学政策、抓落实。同时,我们要凝神静气,创新实践。实践出真知,基层出智慧,埋头苦干,深入一线,以独立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士林.人文型智慧城市引领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J].张江科技评论,2020(06):39-41.

[2]董枳君.智慧城市:万亿“蛋糕”谁为主导[J].商学院,2020(12):52-55.

[3]储佳祥.云数智驱,助力城市治理新时代[J].软件和集成电路,2020(12):32-33

[4]张晓.数据智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J].软件和集成电路,2020(12):38-39..

[5]唐云阳.智慧城市视阈下智慧侦查的可持续路径构建[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0,29(06):114-121.

[6]娄云博,茅明睿,陶珊珊,付昊琨.智慧城市:面向可持续的未来[J].当代建筑,2020(12):34-38.

[7]姜奇平.智慧城市联接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J].互联网周刊,20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