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职业教育支撑乡村人才振兴的策略

姜永姝

讷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161300

摘要: 乡村振兴建设离不开人才。职业教育是地方乡村人才培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对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在为乡村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调整乡村人才体系结构、推动乡村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振兴乡村;人才
DOI:10.12721/ccn.2023.15713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快20类乡村人才培养。2021年3月,各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加速工农城乡关系调整,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提供重要支撑。

一、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的意义

(一)促进乡村人才体系转型升级

一是能力结构方面,乡村振兴是一项任务繁重且要求严格的工程,需要具备将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和专业化融为一体的能力的综合人才,来推动农业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前期要充分调研农村农业企业需求、社会经济基础及文化特色,对标对点加强专业建设,以促进人才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构建乡村人才能力结构新体系。二是技术结构方面,随着现代化、智慧化农业的发展,农业企业对于人才技术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乡村人才掌握一定深度的农艺与智能设备相关的技术知识。而职业教育能提供一种学习途径和平台,以推动人才更新技术技能,改变自身技术能力结构,帮助建立技能培训体系,为人才技术技能结构改进提供重要方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为乡村人才培养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职业教育能改善目前乡村人才数量不足、知识文化水平不够、受教育程度较低等现状。职业院校基于前期企业调研数据,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采取如“1+N”培养模式,通过面向乡村展开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来与乡村政府、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实现乡村学生的家乡化就业,解决乡村人才学历不高、基础薄弱的问题,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

(三)推进乡村创新创业

职业教育能培养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意识,解决乡村创新人才稀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引进优秀的外来人才在乡村就业或创业,缓解人才资源不足或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难题。此外,职业教育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内在思维逻辑,为其成为创新实践人才打下基础,以推动乡村创新创业纵深发展。

二、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乡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职业教育的乡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不匹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综合类农业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农业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太理想。因为教育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需要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来制订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脱节。此外,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阶段与速度不相同,两者存在着沟通壁垒,使城乡之间对应资源的落地不够精确,制度不能够根据实际来完善,这个问题反映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了解不够,乡村人才需求的目的性和时效性不能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体现。

(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滞后

目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不一,但总体接受度较低。受到近代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农业和工业发生了碰撞,许多人将两者看成了对立面,认为一方是落后文明,一方是先进文明,农村农民成为贫困的代名词,白领高薪成为年轻人的追求。这导致多数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宁可在节奏快、质量不高的大城市中寻找生存机遇,也不愿将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用于建设更需要他们的乡村。这种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乡村潜在人才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打击了其积极性,认为未来留在村里的前景不大,使乡村潜在人才的进取心和担当精神不够,从而难以在发展中受益、在发展中成长。

(三)职业教育政策保障力度不足

从招生政策来看,目前职业院校录取学生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高考方式录取,且分数线一般设置为二批、三批录取院校,使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被认为是“低人一等”;另一种是单招方式录取,报考学生不用参加高考,只需通过报考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即可入学,使得各地区各院校入学标准不一致。从人才保障角度来看,城镇的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发展较乡村处于强势地位,生活条件较好,使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和留在乡村面临着巨大挑战图。从社会保障角度来看,人才引进乡村没有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人才缺少吸引力,无法真正吸引高质量人才和长期经济利益流入乡村,存在发展滞后和浪费资源的隐患。

三、职业教育支撑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一)完善职业教育产学研体系

针对乡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职业院校可构建“双导师、三主体、四结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纽带,以智慧农业类专业课程建设为抓手,优化涉农专业(群)的设置,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培养人才与服务“三农”并举,探索智慧化“种、养、加、销”大农业复合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全产业链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能力。对符合.院校学生需求的产业一线企业岗位群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具体工作项目,提取其中涉及的知识技能要点,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引领,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模块、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建设出一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优质课程,加强职业乡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联系。

(二)转变职业教育理念

针对职业教育面临的认知落后现象,职业教育者可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着手,筑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专注集约化、高效化、低成本的智慧型农业类专业,改变农业就是“落后文明”的刻板认知。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详细了解乡村实际情况,基于需求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例如,基于经济带农业发展地区,当地职业教育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以“智慧农业专业群”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力发展“岗课赛证一体化”教育模式,因地制宜培养农业类专业人才,向社会输送现代化农业人才。只有保证“智慧农业专业群”具备一定企业调研基础和较高成熟度,才能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源头保障。

(三)构建全面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针对职业教育政策保障力度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应从多方面考虑,依据“职教20条”,健全校企协同平台运行机制,做好地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教育补贴、协助招生等规划。

第一,鼓励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出资助学,制定校企保障政策,打破校企交流壁垒,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全过程,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助力完善“校企共担、企业定制、因岗施教”的现代学徒培养机制,适岗培养产业经营管理骨干和新型职业农民。第二,健全“政校企协”等多方参与的交流机制,将当地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科技协会等纳入多方位统一沟通平台,从而方便信息交流和沟通,实现乡村职业人才培育主体的实时信息共享。将现代农业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铺设在产业一线,借助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配合校内成套教学设施形成综合实训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政.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2(13):65-69.

[2]李水琴.胡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2,2(14):114116.

[3]谢小波.曾雪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逻辑与路向[J].智慧农业导刊,2021(4):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