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M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

李向福 吴伟

泰山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 自2021年12月M高校试行新时代劳动教育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具体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实践周、劳动实践日为抓手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模式,本文通过对已经开展过劳动教育的1718名同学的问卷进行深入分析,更全面地掌握当前M高校劳动教育融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以更好地发掘劳动教育融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DOI:10.12721/ccn.2023.157141
基金资助: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发展研究微课题“基于劳动教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研究”(课题编号:FC114)
文章地址:

M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耦合教育,早在2021年底就以学校的名义印发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试行实施方案》,开设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深入实施劳动实践周、劳动实践日活动,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化、规范化,有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随着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深入,两者融入程度不够、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随之产生。

一、调查目的

调查旨在全面了解M高校当前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更好地改进当前的教育方式方法,实现劳动教育与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度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主要针对已经完成劳动教育理论课,开展过劳动实践周、劳动实践日活动的2021级学生,M高校1718人参与调查,其中男生701人,女生1017人,有效问卷100%。调查问卷通过今日校园发布到调查对象,涉及到基本情况、现状及存在问题和路径优化三个方面20个问题。

(二)调查方法

在搜索查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期刊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自行设计了《M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通过今日校园发布到2021级学生,并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交流,随后利用分析工具对M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更好地谋划劳动教育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路径。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相对准确

M高校25%学生认为二者有很大的关联,75%的学生认为两者有一定关联;在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否同等重要的认识上,5%的学生表示赞同,27%的学生表示比较赞同,剩余68%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不赞同的学生为零。这说明,M高校学生对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支持。

(二)学生对劳动教育融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认识并不全面。

3%学生对此表示不了解,5%的学生认为处于萌芽阶段,23%的学生认为处于初级阶段,69%学生认为处于正在发展并不断完善的阶段。总的来看,三成以上的学生对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太了解,这也反映出我们的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认同度比较高

2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造就一批创新型、知识型和技能型的现代劳动者;1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新时代工匠精神;1%的学生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发展;62%的学生认为以上都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总的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同度比较高。

(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中劳动教育缺失原因理解深刻

16%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中劳动教育缺失原因是对劳动教育的开展重视力度不足,16%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存在劳动理解偏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造成的,9%的学生则认为是因为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接近六成的学生认为以上三者都是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

(五)学生对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困境有着清醒认识

18%的学生对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困境表示非常清楚,52%的学生比较清楚,20%的学生表示了解一般,6%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可见,70%的学生对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的现实困境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仅有少数学生不是很了解。

(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中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

23.6%的学生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中存在实践应用不足,包括缺乏全员性、过程性及方位性等问题;12.4%的学生认为存在系统支持性不足,包括课程体系化不足和实验组织性不强;5.7%的学生则认为存在理论的研究较为匮乏,包括研究不够深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匮乏;剩余的58.3%则认为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四、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教育目标思路

正确的劳动观既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又是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的内在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三个融入”,即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课程、将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融入课程、将职业劳动实践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听取劳模报告、实地参观、邀请企业家、创业者分享座谈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辛勤劳动,自觉将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转化为个人的内化行动,努力在职业生涯中收获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双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目标中,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课程体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入;创新教学理念,不仅在公共课程中加入劳动教育元素,也要在专业课中创造条件加强劳动实践,实现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在理论中寻找实践依据,在实践中验证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认可度、养成度、持久度和转化度的四度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体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三)丰富教育内容形式,打造特色平台载体

发挥泰山文化资源优势,立足“学校、学院、家庭、社会”四方培养体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积极搭建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探索构建泰山文化与劳动教育、学科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特色育人载体,努力建设涵盖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动泰山文化走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劳动教育的学习、实践的全过程,探索基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深度融合模式,提高泰山文化育人的实效性,打造具有泰山特色的劳动教育融于职业生涯规划新路径。

(四)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高育人实绩实效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作用。不仅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继续完善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推进劳动实践周、劳动实践日活动,加大劳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渗透力度,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教育水平,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勤劳刻苦的劳动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又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利用好学生寒暑假假期及日常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实践机会,主动接受劳动教育,形成科学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还要挖掘社会各种资源,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开发劳动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新业态、新形式,营造多方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五、结语

M高校在探索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路径融合教育上,不仅开设了理论课程,更是探索实施劳动实践周、劳动实践日等具体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科学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还能改变学生的职业观念,增强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因此,要继续探索完善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路径,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向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罗玮玮. 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J]. 教育现代,2019(38):78-79.

[3]唐国伟,宦婧,沈晓鹏,马晖.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93-97.

[4]董敬文.劳动教育融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4):163-165.

 作者简介:李向福(1985.1- ),男,汉族,山东安丘人,硕士研究生,泰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吴伟(1984.1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