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英语中年级故事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提升策略研究

刘嘉琪

广东省中山市神湾镇神湾中心小学,528462

摘要: 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有更高质量的英语输出。本文文通过话语分析,总结了目前小学中年级英语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提问问题,并以广东版开心英语为例,探索总结了相关的提问策略。
关键词: 故事教学;问题设置;提问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849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英语课标(2020年修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品质,特别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梅德明,王蔷等,2020)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成为了师生互动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重要机会,引导语言输入。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英语时间短,处于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因此问题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在克拉申(1982)提出的输入假说中,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会产生语言习得。课堂上学生最直接接触到的语言输入就是教师的提问。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有效提问(杨雪燕,2007)。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语境创设之一即为故事。广东版开心英语每单元第一课时为故事板块,在创设的故事语境中,教师恰当的问题设置能引导学生语言输出,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我们对中年级故事教学的几个课例进行话语分析,发现和探索了一些有效的问题设置的提升策略,以下将从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设置连贯性,逻辑性的问题群

问题群是组成课堂知识点有机衔接的串点,将教学内容化作生动活泼的对话场景,实现文本的灵动与思维贯通(夏斌,2013)。设置有连贯性,逻辑性的问题群,能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碎片。

例1 What does Tony wear? –He wears pajama and underwear. What happens to Tony? –He is late for school. Why is Tony late for school? –Because he looks for things. What does Tony look for? –He looks for books, pencils and socks.

例2 What is Gogo doing? –He is doing magic (to people). What happens to people? – They change the clothes. Look at their faces. How do they feel? –They are not happy. Why?

以上两个课堂实例中共有8个问句,其中6个问句是基于课本内容进行提问,检测学生对故事的内容的掌握情况。问题设置把故事内容环环相扣,从“浅水区”逐渐步入“深水区”。把故事中的对话转化成单个信息点和完整的句子,帮助学生整合零碎的知识点。

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利用问题导向打造“思维链”(陈洪仁,2015)。通过一系列的连贯性问题的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寻答案,在课文找出的答案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输出。有逻辑性的问题群帮学生梳理出故事脉络,打造学生思维链。

2. 对问题进行转化,适当增加高阶思维问题的比例

课堂提问分两种类型:展示型问题和参考性问题(Long,Sato,1983)。展示型问题常用于围绕课堂问题提问,多数情况下,只要学生阅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而参考性问题更接近他们日常使用的话语。虽然语法可能出现错误,但参考性问题能使学生思考时,有一些开放性和思考性,而不是机械简单地寻找答案。

例3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is this?

对比: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例4 Does Tony late for school?

对比:What happens to Tony?

以上两组句子,虽然对比问句较难,但是给了学生思考。学生除了寻找故事中的信息外,还可以交换自己对故事内容的想法。这比特定的展示型问题,如what,yes-no问句增添了思考性和开放性。当具体的教学内容限制了提问时,如必须要使用展示型问题来衔接或者串联故事内容,可以适当把展示型问题转化成参考性问题,有助学生思考,输出更接近日常交流。这样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3. 提供问题支架

支架教学理论来源于伍德Wood(1976),即是老师作为主导,在知识学习的难点和关键点处,给学生“搭支架”,学生获得能力后,老师逐渐撤离“支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也同理,老师的支持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加而减少,直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学界一般把支架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学习预热、共同探索和独立探索。

例1 Dad is working. But someone is noisy. Who makes the sound “Thump! Thump! Thump!”(学习预热) Maybe Gogo makes noise.  Because he is exercising. Maybe Tony and Jenny make noise. Because they are playing. (共同探索)What do you think?(独立探索)

例2  Tony is late for school. He wears underwear and pajama. How does Tony feel?(学习预热)Maybe he is embarrassed. Maybe he is sad or angry. (共同探索) If you are Tony,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Miss Black?(独立探索)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故事内容的延伸。通过故事中噪音影响到了爸爸的工作,Tony迟到了这两个冲突关键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索。搭建了梯子之后逐渐抽离,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使用支架教学非常少而局限,不能把课堂的各个环节有效串联。在给问题搭支架的时候,罗高夫(1990)等人认为搭建支架的时候需要注意趣味性和温暖性,用鼓励性语言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启发我们在学生在共同探索和独立探索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及时和正面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表达。

4. 选择问题技巧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其中常用的提问技巧有简化问题、重复问题以及改述问题等。鲍里奇(2002)认为,合理运用提问技巧决定着问题的有效程度,提问方式多样,都决定学生理解问题。

提问时,学生不理解或不确定句意,教师对提问的句子进行简化,这就是简化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问句意思,增加输出。

例1 What is Gogo doing? He is doing magic. What happened?(学生无法回答) How does they feel?(他们有什么样的感觉?) Are they happy?(简化问题)No, they are angry. Why?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在进行提问后发现学生答题遇到了困难,为了鼓励学生开口表达,增加输出,使用更加简单的词汇和句子,甚至是把关键词的中文意思说出来。但是在使用该策略的时候发现,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简化方法,这影响了语言输出和输入的质量。

重复和改述问题是当提问的时候,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把问句或是疑问词重复几遍,或是换一种表达方式来表述问题,以期学生能回答。

例1 Why are there many ants?

    There are many ants, why?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紧张,没听清楚问题或是不清楚问题的内容。这个时候使用重复或改述等技巧,能有效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想法,提高注意力,学生有更多的话语输出。

选择合理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在课堂上受教师提问的启发,增加求知兴趣,集中注意力,提升思维能力。

5. 找准时机,进行追问

程稀(1998)提出教学是发展智力和传授知识的同步过程,追问的价值在于其二重组合知识与智能。课堂追问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现学生在认识问题矛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是老师-学生之间的提问-回答。这看似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但基本上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已做预设。多数情况下只预设了一种正确答案,这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及时追问学生。在预设中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况下的应对方案,有助于我们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

例1 Where are we going now? They are going to the restaurant. Why? Because a woman is going to the restaurant. Gogo Jenny and Tony wants to eat,too.

例2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 policeman. Why? Because I can help people.

这两个例子老师都及时对故事内容进行了追问,第一个例子追问学生为什么故事主角们去餐厅,他们从故事中找出了依据,认为故事里面出现的女士去了餐厅,所以他们也想去。第二个例子是课文的延伸。通过描述故事中的职业,老师追问学生的理想职业是什么,及时追问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这两个例子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的回答不再是只有单一的“正确答案”,还包含学生在问答过程中一切生成性创造。老师对课堂学生的生成进行广泛的预设,可以给追问留出广阔的空间。适当的课堂的追问,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6. 鼓励学生对老师提问

课堂提问不应该局限在老师向学生提问,更应该鼓励学生向老师以及身边的同学就课文进行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也能保持得更牢固。

例1 Ss: 为什么Gogo 没有给钱就得到了冰淇淋?(Why does Gogo get an ice cream for free?)

T: Who can guess?

S1: Because they are friends.

S2: Because they are VIP.

S3: 他们吃霸王餐。

T:Maybe they get something free. How can we get something for free? We should be polite.

例2 S1: 为什么Tony的裤子从长裤变成短裤了?

T:First, Tony has pants. Now Tony wears shorts. Why? Can you guess?

S2: Tony的裤子跑着跑着就掉了。

S3:他的裤子被狗啃了。

T:Maybe there are some accidents.

学生反过来向老师提问,在课堂教学少见,尤其是小学。学生们接触英语的时间短,对故事的理解尚需花费精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思考并向老师发问,难度较大。以上的两个例子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思考,但是本身的只是储备并不能支持他们进行输出,所以学生使用了中文。

学生对老师进行发问在课堂上较为少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如学生慑于老师的课堂权威,没有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教学情境;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不敢开口表达;多数教师希望课堂是可控的,因此有意识的控制学生提问机会;课上讲授的故事文本过于简单或者过于难,学生对文本失去探究兴趣。

7. 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环节,问题设置尤为重要。本文从设置有连贯性,逻辑性的问题群,转化问题,适当增加高阶思维问题的比例,给问题提供支架,选择提问技巧,找准时机,进行追问,鼓励学生对老师提问6方面进行讨论。高质量的提问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使用恰当的提问技巧,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系统化知识,在课堂中加强合作学习的能力,给更多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解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杨雪燕.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3]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New York:Longman Inc,1985.

[4]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夏斌.对阅读教学“问题群”的研究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01):32-33.

[6]陈洪仁.巧设“问题群”:打造“思维链”,提升思维品质[J].语文教学通讯,2015(01):24—25.

[7]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9.

[8]程稀.试析课堂教学追问表达式的功用——兼论钱梦龙的追问[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1):28.30.

[9]Long M H,Sato C J.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questions[C]//Seliger H W, Long M H.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

[10]Wood, D, Bruner, J. S, & Ross,G. Role of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1976,(17), 89-100.

[11]William Gardner, Barbara Rpgoff. Children’s Deliberateness of Planning According to Task Circumstances. Development Psychology,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