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给初中学生的教育培养提供了全新的需求,而以往教育的弊病也已经显现了出来。“双减”措施的推行,可以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学校教育成本,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价值,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在此背景下,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培养自身的兴趣,培养多种能力。因此,初中信息化的教育必须加以合理的发展,老师应适当运用教学和课后的知识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这种知识处理生活现象,引导其改变传统认识,重视自主探索,以此带动其整体素养的提高。
二、“双减”改革对中学信息化课程提出的新需求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
“双减”方案强调了以学生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成长发展中出现的所有困难,帮助初中学生减轻负担。在此语境下,中学信息化老师必须开展教学研究,要强调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校长应进一步提高对中学信息化课程的关注水平,保证课程配置的合理性,使之不被其他文化课所占用。教师也应指导信息技术老师进行教学研究,重视孩子的个性化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与兴趣,强调课堂教学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创新课程可以缓解孩子的知识负担,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掌握信息的快乐,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知识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质,推动他们的健康成长[1]。因此,在教学电脑的基本动作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部分学生平时接触不了计算机,或者基础知识相对淡薄,但部分学生却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熟悉的状况,并采用了帮带对策进行教学。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辅助,能够提高学员的专业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效果。
(二)注重实践教学,提高技能培养占比
“双减”教育政策对初中生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正基于此,学校老师不但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基础知识的渗透教育,还必须重视训练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并采取各项有效举措降低学生的压力,增加时间的有效使用率,推动了学校的迅速发展。所以,中学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老师必须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占比,优化理论知识和实际的配比,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加以有效融合,让中学生快乐地学习,并通过在教学中和课后采取不同方法加强实际训练,学习更多的资讯知识,以满足学校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当老师在讲授关于WPS的一些知识之后,就可以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时间,并要求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际使用,如编辑文本、插入图像、绘制图表等。而在学生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并根据问题再次作出课堂引导,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有助于学生了解WPS的基本使用。通过实践训练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让学生逐渐地脱离对老师的依赖性,自主使用,从而学会一种全新的技术。
三、“双减”措施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措施
(一)借助微课视频自主预习
信息技术老师在进行相应科目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这一教育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微课视频能够协助学生迅速地浏览对该节课程所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实现主动预习。老师通过设计教学难题启迪孩子的思路,从而有效引导课堂。孩子们在掌握了微课教学视频的正确使用方式后,不仅能大大提高了预习效果,而且还能利用课后时间积极地使用微课教学视频进行练习,从而提升了课后知识的使用率,符合了“双减”方案中学习时间与课后知识的正确使用规定,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因此,在掌握“制作柱形统计图”这一课教学内容时,老师可及时给学生播放微课教学录像,介绍柱式比例统计表的制作流程。在微课教学录像中,老师还可添加一些动画,介绍柱式比例统计表的实践运用,全面介绍此段课程的基础知识。老师还应需要学员仔细地收看微课教学视频,并记忆当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在录像完成后,可设置提问问题:做柱式比例统计表的要点是哪些?以及怎样用统计图展示此次考核中各班的成果情况?老师可首先运用这两个问题诱导学生自主思维,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课堂,之后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流程中,由老师再传授教学基础知识与教学活动具体操作,并指导学生主动尝试,最后学会柱式比例统计表的制作技能。老师用微课视频进行了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创新,彰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地位,让学生愉快学习,也符合了“双减”教育政策中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2]。微课教育视频也能够运用于创造各种情景,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教育视频的多样化也彻底改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并重构了传统课堂教学系统,大大提升了课程的教育效果。
(二)合理安排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以往的初中化教学设置制度中,由于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通常每周设置二节必修课,化教学设置又相对分散,而且很易被其他文化课所占用。这一教育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文化课所占比过多,既加大了学校的教学压力,也不利于学生发挥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所以,学校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认真进行必修课的规划工作,合理配置信息化课程,以保证信息化课程的实效性。而信息技术教育则要合理安排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占比,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有效融合,通过实际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利用理论知识学习为实际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基础,通过合理设计实际教学,增加时间的效率,从而做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降低了学生的学业压力。
因此,教师应该把两节连续的信息课分散开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来减轻孩子补习体育课的负担。而老师也要合理分配时间,增加时间的使用率。甲级联赛课程教师可以理论教学为主,并向他们展示具体操作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地掌握现代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基本内容。在甲级联赛课程学生下课后,老师还可以安排若干作业,让他们在课后完成上述作业,以积累基本理论知识,并进行本节课程的预习作业。但对第二单元课程,老师则要采用实验练习方式,以加大理论教学中实践性的占比,巩固在前一节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并预习新内容,以强化学生实际练习,更有利于他们的成绩全面提高。
四、总结
双减”政策非常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老师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以缓解学生的作业压力,并优化学生在课后时间的利用以及减少对学校的教师培训。在此背景下,老师们在实施信息化教学时,必须注意按照“双减”政策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设计课堂活动,选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克服传统课堂的缺陷。同时老师们不仅仅要用微课视频提升学生主动预习的效果,合理设计作业,有效缓解学生压力外,还必须引入实验教学活动,达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融合,让学生愉悦地学习,达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娄震鸿.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中外交流,2021,28(05):1571.
[2]范士威.分层,多变,整合: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编排[J].考试周刊,2016(15):116.
[3]李艳.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探析[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5):114-115.
[4]杜雯青.浅议“双减”政策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互动软件,2021(05):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