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

宋书军

七台河市实验高中,154600

摘要: 家国情怀是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怀,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多元的历史知识介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 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渗透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73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丰富的家国情怀素材。家国情怀素养被正式提出至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家国情怀是培养品德的基础,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丰富家国情怀的教育内涵,提升学生的眼界宽度、思想广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发挥学科带动作用。

一、基于教材理解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之一,无数研究者想寻找到其中的奥秘,而在寻找到的答案中,家国情怀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文化强调修、齐、治、平,其中的“齐家”“治国”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有人说家是人生开始的地方,而国是人生理想的源泉,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是文化的延续,就是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的途径。无论是在当前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还是在与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因此,教师不妨以历史为主线,引导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向其他的领域延伸,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立体的家国情怀。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既然有这么广阔的空间,就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延续下来,让家国情怀成为串联古今的一个重要教学线索,让学生能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家国情怀真正内化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二)家国情怀是历史延续的应有之义

如同前文所强调的那样,家国情怀不是知识性的内容。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其具有延续性,而历史之所以得以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存在,是因为家和国的存在,所以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延续的应有之义,不容否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作为历史文化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做到这样。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家国情怀是核心的组成要素之一。因为有了家国情怀,所以才会有无数的古代先贤与仁人志士愿意为了自己的国家做出奉献乃至牺牲。正是因为这种家国情怀的存在,所以中国的历史才得以延绵不绝。因此,面向今天的高中学生,在传承历史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家国情怀延续下去。

(三)家国情怀是当下高中生应具备的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一些伪历史和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对于判断力还不是很强的高中学生来说,会形成一定的干扰。因此,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去伪存真。那么有效的抓手是什么呢?很显然,家国情怀就是抓手之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史料,如果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认知,那么就是一个好的教学内容;在选择并确定教学方式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得以产生和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好的教学方式。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显然需要面向学生这样具体的受众者。家国情怀常常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可以从这“四感”切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可以说,没有这个判断,家国情怀就容易失之于空洞;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家国情怀就有了更好的抓手。认同感就是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有认同与肯定的态度,而且不容易为其他观点所左右,更可以用它来拒绝历史虚无主义。归属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一种良好的归属感,就可以让自己的精神有一个重要的寄托场所,这一点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认为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很显然,这个精神寄托的场所就是家国情怀,就是文化认同与归属。责任感原本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但是历史责任感与其他的责任感又有所不同,因为历史是跨越时空的,所以历史责任感的建立与强化,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实就是一个精神塑造的过程。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密不可分的,有了责任感,通常就会具有使命感。但是,使命感与责任感又是不同的,使命感更多的是面向一个人的内心,这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责任感则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有责任感的人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与行为,将内心的认识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在面向高中学生实施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时候,紧扣这“四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同时,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切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设计。首先,寻找一个有效的切入口。如教学“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内容时,在选择了一些历史题材之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有哪些人参加?为什么选择这些人?其次,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笔者特别强调:在思考并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机械化,尤其是不要用生硬的概念来回答问题,而应当多翻阅历史资料,看看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来筹建新中国的。学生收集资料并分析:早在 1948 年 4 月 30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借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时机,就提出了相应的口号,其中的第5条就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在几天之后,作为回应,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联名致电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对中共中央提出的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表示赞同。最后,组织学生分析。在学生翻阅了相关的资料后,学生开始自发地进行分析。有学生发现,当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士之间的互动,“非常具有温情”“就像家里的不同成员在商量着如何把家庭建设好一样”。笔者在捕捉到学生的这些观点之后,立即进行了重复并放大,而事实上正是学生的这些观点,奠定了他们对民主协商、政治协商等概念的认识。随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西方的政治是在争吵中寻找共识,而中国的政治是在协商中寻找共识,你们喜欢哪种形式呢?”结果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说:“当然是在协商中寻找共识更好。”于是,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顺利生成。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顺应时代需求弘扬家国情怀,对高中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而为了体现历史教学的特殊性,高中历史教师更需要加强探索、优化部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通过信息化、情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并创设体现家国情怀的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价值,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升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锋.立足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依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拓展“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新途径[J].新课程,2022(10):2-3.

[2] 王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以统编教材《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01):46-47.

[3] 谢旭永.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以《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J].山东教育,2021(Z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