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策略

​郭友旺

平潭城关中学

摘要: 史料教学是当今高中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开展史料教学利于落实高考历史新课标要求,可以密切联系高考的命题趋势和考试要求,有利于学生提高历史研究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并且史料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增强真实感,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意,塑造家国情怀。
关键词: 史料教学;历史教学
DOI:10.12721/ccn.2022.15700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历史情感价值和对历史的理解,是密切联系高考的命题趋势和考试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中,却只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在史料运用中并未完全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高中历史课堂对史料运用的不足

1、史料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老师辅助,以学生思考探究为主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根据实践来看,大部分老师还是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们的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主,老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充当听众,具体的史料教学方面也更是以教师为主,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史料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和固化,是影响史料教学发展的难题之一。

2、史料运用不当及史料真伪也增加了教学难度

中国谚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做好史料教学,首先就要具备良好的史料搜集和整理的能力,这直接关乎教学效果的好坏。史料是构建历史的基本材料,每则史料都有特定的时空背景与特殊含义,并不是为我们随意选用和抛弃的,如果引用不当,会使学生造成误解,对历史理解出现谬误,并且无法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历史认知以达成教学目标,以致无法提升学生的水平及素质。

3、史料与现实生活脱离

部分老师在选择史料材料时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引用与查找史料,造成史料与生活实际相脱离,这样很难提升学生的能力,降低学习积极性,无法提升学生的水平。

4、教学方式不合理

部分老师在引用史料时不合理,不讲究方法,直接将史料展示给学生,教师长期这样会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批判的看待历史,影响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二、高中历史课堂对史料运用的策略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忽略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说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也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比如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需要在哪些重难点上采用史料教学,运用什么的史料,如何设问,如何进行重难点突破。例如在讲到《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需要突出民族危机这一背景,这个时候可以选用《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或者一些关于瓜分狂潮的图片资料,并进行适当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学是门艺术,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学习的本领和方法。

2、应该让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遇到疑问学会自己分析解决比教师的引领更加重要,教师只是学习的引路人,而自己解决了问题后就会对这个问题印象更加深刻,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更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多给学生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发挥思维解决问题,保持积极状态。鼓励学生分析史料,根据史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还可以选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根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3、结合史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前可以提前导入史料素材,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史料学习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史料学习课堂氛围。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史料,例如“抗日战争”,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搜集资料,利用网上的资料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如侵华日军的罪行,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比较等,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说出自己的探讨结果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4、发挥课本史料作用,提升课堂效率

历史课本中也有很多十分重要的史料,教师应当利用历史教学素材进行史料讲解,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上的相关图片给学生进行具体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总之,合理的运用史料教学素材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并且提高学生对教材得重视,提升教学质量。

5、结合史料教学,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史料去辅助教学,对历史事件的生动还原,能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教材上仅是简单的介绍一些历史事件并没有深入的进行描写与概括,教师应当搜索更加具体生动的史料资料给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抗日战争,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影视作品及历史图片,通过视觉听觉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深入体会先辈的抗日精神,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增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

6、广泛搜集史料,慎重选择史料

教师是史料的引导者,教师应当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强辨别史料真伪、偏全的能力,只有将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证实后才能进行运用。首先,要明确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文字记载的史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史料形式。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等,这类史料见证过当时那段历史,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通常可以做为一手史料来用,史学价值较高。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过去事件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或者说是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在选用时要注意甄别。鼓励学生在选用史料时多选用来源清楚,史料价值高的史料。

7、史料运用要注重多样性

根据历史课堂需要,史料引用可以是具有历史价值的真实的历史照片,可以是能直观反映历史的图表,也可以是书籍史料,专家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分析、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回忆等。教师利用多样性的史料引入历史课堂,还可以给学生做出合理的解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比较难懂的历史概念。所以教师史料运用的多样性,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8、史料运用要注重目标性

高中的历史课堂活动应该是有层次的有目标的思维活动,教师应该在高中历史课堂引入有价值的史料,让学生围绕着史料进行问题的讨论与设定,使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思维也可以完成教学目标。

9、开展史料研习活动,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互动,共同进步。如果只是学生自己阅读史料会无法正确全面的理解史料,所以师生共同开展研习活动,增强史料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

10、借鉴国外教学经验

在史料教学领域,国外领先于我们,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和教学成果。所以我们可以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史料教学方式,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虚心学习。同时还要学会辨别国外史料的真伪,还要结合自身国情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开展各式各样的史料教学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师的历史水平[2]

三、结束语

总之,充分认识史料教学运用的不足,并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史料教学可以增强教材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比较难懂的历史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研究的积极性。又可以教师加强史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为史料教学的进步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 徐金超.以“史料证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3)

[2] 何成刚.沈为慧.历史阅读与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