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顶层设计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做好顶层设计,将职业精神培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强化职业精神培育在整个高校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基于此做好相应的宣传引导工作,能从根本上解决师生重视不够的问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整体上加强引导和规范,全面推动职业精神在学生管理中的有效落实。将职业精神作为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进程中必须养成的基本意识和品质,从学生管理目标、内容等层面凸显其重要价值。做好面向教师的引导工作,强化教师进行职业精神培育的认知,促使他们主动在专业教育、学生管理中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以及发展良好职业精神。教师务必要准确理解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主动开展相关工作,在综合育人中凸显职业精神培育本身的价值,进而从专业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逐步发展职业精神。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促使他们意识到职业精神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乃至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正确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价值、要点等。从而确保他们能在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之外,实现职业精神的综合发展。
2构建完善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
职业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意味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必须确保他们准确理解相应内涵,否则相应的培育实效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职业精神的生成实际上是建立在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的,并在融入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度、职业融入度之后,在职业态度、品质、理想等方面发生转变。高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一定要基于这一生成机理,从学生们的人生观入手,引导他们在专业学习与训练中深化职业认识,进而为学生职业精神的生成提供正确引领。通过这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学生们不但能生成职业精神,更能对其内涵层次有明确的理解和把握。首先是职业态度层次。职业态度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其体现的是身在其职的责任感,需要学生以正向的态度对待职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思想层面对职业产生厌烦的问题。在这一层次,应当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喜爱、负责以及专注为核心,让他们树立正确职业观念、形成正确职业态度。其次是职业品质。职业品质是较深层次的职业精神,体现的是人在岗位上积极、主动付出与奉献的良好品质。在这一层次,应当以培养学生认真、敬业、勤奋对待职业岗位的意识及品质为核心,让他们能主动、自发地在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爱岗奉献。最后是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最深层次的职业精神,体现的是个体理想与职业岗位的深度绑定,反映了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找到并实现自身人生理想的美好境界。在这一层次,需要引导学生尝试从个人理想角度深化对职业的探索,强化职业岗位的创造、超越和卓越探索,实现个人理想与职业目标的有机融合。
3构建多主体培育结构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结的职业精神培育,往往需要多主体共同协作,方能收到良好成效。高校一定要摆脱局限于学校自身开展职业精神培育工作的现状,意识到自身在这方面的局限性,主动与其他主体展开合作,共同引导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实现职业精神的良好发展。除了学校自身之外,高校往往还需要与父母、企业以及社会等,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多主体培育结构,从多个维度出发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培育。明确不同主体在职业精神培育中发挥的多重作用,强化相应的交叉协作,可较为规范地推动相关工作落实。其中学校作为以教育为基本的机构,应当承担起主要的培育作用,将其他主体串联起来,共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形成校内外一体的培育目标及内容。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确保学生们能实现职业精神的良好发展。
4.加强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精神培育实践
校企合作能在职业精神培育实践方面提供重要支持。依靠合作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资源等,高校能真正将职业精神培育落实到具体的职业岗位生产活动之中,而非仅仅停留于口头讲解。高校应当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借助其优势全面探索职业精神培育实践路径。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教学、企业支持实践教学、企业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企业规范顶岗实习等方式,对校企合作职业精神培育方式加以拓展,可有效改善相应的培育实践效果。校企合作为高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机会,有利于实践成效的切实改善。企业应当在与高校秉持平等互利原则的前提下,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作。从课程教学层面看,企业可发挥自身在岗位、职业、行业方面的实践优势,支持高校校本教材的编写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进而尝试从企业角度将职业精神内涵及要求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从实践教学层面看,企业则可发挥自身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训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对职业精神的认知、理解与把握。从校园文化建设层面看,推动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双方共同就职业精神培育文化的内涵、要点等加以确定,从而强化文化熏陶作用。校企双方共同围绕各项合作机制与规范进行细化,通过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对双方权责加以明确,并以此保障职业精神的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各项教学活动、实训实习活动中提高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精神。对校企合作在职业精神培育方面的合作管理机制加以完善,构建校企人才互通机制、责任制约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密切合作机制等,规范相关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进而确保学生们能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同时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职业精神的良好发展。
5.完善职业精神培育管理制度
高校需要对职业精神培育管理制度加以完善,以此规范相关工作的开展及落实。明确教师队伍在职业精神培育中的职责,不管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教师,又或者是负责管理工作的人员,均需要承担一定职责。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前提下,所有人员都应当积极开展与配合相关工作开展,进而引导学生良好成长和发展。对职业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加以完善,不管是针对教师人员,还是针对学生,均需要通过正、负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相应的培育活动之中,从而保障相应的实践效果。培育职业精神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对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加以创新,形成多元化评价制度。一方面,引入多方主体进行评价,不再完全由教师负责学生评价工作,而是要形成教师、企业乃至学生自身共同参与评价的基本模式;另一方面,拓展评价范围、形式等,聚焦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行业企业考核评价、职业院校技能鉴定、突出业绩认定评价、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如此一来,可将职业精神相关的评价纳入到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之中,进一步凸显职业精神培育本身的重要性,并能通过评价准确反映职业精神培育的成效以及不足,落实相应的激励手段,为后续相关工作的优化提供支持,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良好发展。
结语
综上,高校学生需要在专业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职业精神,进而成长为一名有正确职业认知、良好职业态度、优秀职业品质、崇高校业理想的优秀人才。高校应当准确理解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以社会用人需求和时代人才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从职业精神层面强化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进而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余晓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职业精神培育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92-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