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多发于1-6岁,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病因包括急性和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胆囊炎等,用药方式不当、缺乏铁锌等微量元素、天气炎热、不合适的喂养方式、食物过热或过凉等都是诱发小儿厌食症的因素。该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长时间不愿意进食,每天进食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患儿表现出面色蜡黄,身高比同龄儿童矮小,还可能出现贫血、多汗、乏力、易受惊等情况。严重者会出现因为身体内的某种元素缺失,如钠离子、维生素、钾离子等,从而引起其他疾病或症状,如夜盲症、皮肤干燥等。小儿厌食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采用健康合理的喂养方式,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定时、按顿进食,饭前不吃零食。在搭配合理喂养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帮助消化的药物或促进胃蠕动的药物,从而帮助患儿增加食欲。这个病的治疗重点在于积极针对不同病因给予治疗,治疗难点在于精神因素导致的厌食,首先应积极去除引起患儿惊醒、害怕或不适应等各种精神刺激方面的原因。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小儿厌食症严重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的现象,影响小儿体重、身高等正常生长发育,经过正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①针刺四缝穴:中医学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火过旺,则易克伐脾土,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致病。四缝穴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针刺此穴具有解热除烦、调整三焦、理脾生精之功。四缝穴位于第2~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尤其是对伴有慢性泄泻、消化吸收功能差的婴幼儿,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四缝穴是经外奇穴,在每个手四个手指第二个横纹的中点,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0.1到0.2寸,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黏液或出血;隔天针刺1次,连续针刺3到4天,可增加消化酶的分泌;需注意,点刺不可过深,以免伤及指关节。
②按摩推拿: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以健脾开胃为主,如可以进行摩腹,将掌心放在腹部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5分钟,用手推着胃肠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捏脊、双手提捏孩子脊柱两侧旁开1.5寸处,从尾骨开始自下而上至颈部三到五遍,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按足三里,足三里位于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下4指宽处,两处各按揉10分钟,可以健脾、养胃、消食。补脾经,脾经位于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两手各推300次,可以补脾和胃、消食化积。
③穴位敷贴:穴位贴敷可通过经络调节以纠正厌食患儿存在的各种功能紊乱。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是通过对天枢、足三里、神阙等穴持续的刺激作用,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天枢为肠病要穴,主要作用为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能改善肠道功能。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具有理胃肠、健脾胃、降气逆、化积滞、补中气、抗衰老、宁心神、利湿热等作用。神阙穴为肠病要穴,属任脉,任督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故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在胚胎发育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面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尤其是小儿,极容易穿透弥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吸收。故敷脐药物可弥散穿透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效应,使人体胃蠕动和空肠动力增强,提高胃肠酶分泌能力。此外,药物本身作用于经穴时,经渗透并通过经络的输布深入于内,而发挥其药效,使其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起直接治疗的作用。丁香、白术等药有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肠黏膜的吸收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因此通过穴位贴敷能提高血锌含量,明显改善厌食症状,增加体质量,疗效确切、方法简便,克服了儿童畏针和服药困难的弊端。
预防小儿厌食症
①合理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最好采用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的小儿很好会厌食,按顺序合理添加辅食,如5月龄开始添加含铁米粉,不能一次性添加过多。第一种辅食适应后开始添加第二种辅食,如菜泥、米糊等,需要缓慢添加,加入蛋黄时,先加1/4,适应3-4天后改为1/2,在适应3-4天后开始添加为3/4,继续适应3-4天后改为一天一个蛋黄,需要缓慢少量的过度。饮食注意荤素搭配,不要偏食,蔬菜、水果以及面食、肉类等营养需要均衡,不能让儿童挑食,按规定时间进食,饭前不吃零食,包括饮料。
②心理沟通:对于精神因素导致的年长儿厌食问题,应在平时生活中多于患儿交流、沟通,多多开导患儿,了解患儿的心理需要以及生活中的烦恼,保持愉悦的心情。
③卫生方面:加强进食前后卫生情况,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饭后要洗手,进食食物前洗手,外出回家后及时吸收,纠正喜欢吃手等不良习惯。
④其他:要保持进餐时轻松愉悦的心情,进食过程中避免打骂或训斥患儿;在用药期间避免滥用药物,若在用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增强体质,适当进行室外活动,如散步、做游戏、跑步等;遵医嘱定期去儿科就诊,让医生综合评价生长发育,如身高、体重、上臂围情况以及营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