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物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比较高,对于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物理知识。情境创设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但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依旧存在情境与实际相脱离、不符合教学内容等问题,如不对此进行及时有效解决,会直接影响实际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深入情境教学,对于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创设合适的物理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教学质量。
一、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问题分析
(一)情境创设应用表面化
目前,大多数教师能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的作用与意义,但在组织学生开展情境化教学时,部分教师并没有考虑这一教育理念。一些教师在开展创设情境时,通常都是从应试角度出发,以至于教学情境的实际效用难以发挥出来。而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一种方式,将其应用在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不过,一部分教师被应试教育思想所影响,再加上升学压力,在教学中仍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即使应用情境教学,也只将创设的情境当作调节课堂氛围的手段,这就使情境教学法的实际价值有所降低。另外,有些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更侧重于教授学生相关解题技巧,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解题能力,但是这样很难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容易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
(二)情境创设形式较单一
情境教学法本身具有辅助作用,将其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望。而有些教师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时,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部分教师虽然在物理教学中创设了情境,但由于情境的趣味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也降低学生的探究欲望。若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也会影响教学情境作用的发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并应用虚拟情境、实验情境、游戏情境等,不过,一些教师对教学情境缺乏足够的认知,通常都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但是长此以往,会影响教学情境的多样性,同时也会降低教学效果,导致教师教学水平受到不利影响[2]。
二、初中物理情境创设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时,若想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引导,为学生物理学习提供更大的帮助,首先就要对情境教学法产生正确的认识,了解教学情境的特点,同时还要立足于实际学情的基础上,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这样能避免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促使创设的情境与物理教学相适应。教师应将教学情境创设看作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不能仅仅将其用作公开课上进行“教学表演”。基于此,在具体的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需要提前分析物理教学内容,并且要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创设满足学生需求的物理教学情境。
比如,教师在物理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需要明确其中的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惯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惯性知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对惯性这一知识做出理解与假设,确定一个观点,接着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以视频资料的形式,将牛顿、笛卡尔、伽利略等多个科学家的惯性观点展示出来,以此加强学生对惯性的认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不同的惯性观点进行辩论,最终通过辩论总结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占据主体地位,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处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受到较大的重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认知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其能够逐步吸收并内化所学的物理知识。若想通过情境教学法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借助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提前准备一个蓝牙音响,并使用塑料将其包裹起来,同时要在其凹陷位置放一些水。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其连接电脑设备,利用该音响播放音乐,并要求学生对音响上的水的变化情况进行仔细观察,随着音响不断播放音乐,其上面的水也会呈现出高低不同的跳动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提问“水为什么会跳动?”学生已经了解声音的产生来源于物体振动,所以能够会到处“水的跳动来源于声音”。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再次提问“影响水跳动高度的因素是什么?”通过这一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3]。
此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可以提出具有引导性知识问题,还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借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能够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比如,物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功”这一物理知识时,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分发纸盒、石块,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组内不同学生轮流用一根手指对两种物体推动10厘米、20厘米,之后在组内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并分析各自的感受。这时,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在推动这些物体时产生不同感受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在交流思考过程中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力”“距离”,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做功要素的理解,从而保障这堂课的效果。
(三)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
单调的教学情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对一种教学情境产生厌烦感,进而降低教学效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对以往单一的教学情境进行改进,并且要结合实际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加强师生互动,促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更加活跃,借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力”这一知识时,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将教材中的一些插画展现出来,并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在插画上画出相应的受力图示,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另外,教师还应该创设具有代入感的物理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压强”“压力”的物理知识时,可以引入生活实际中的具体情境,利用塑料袋拎重物时,会因为时间长而产生疼痛感。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体会以及感受,让学生真正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使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4]。
总结
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对情境教学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也要对该教学方式的应用问题予以明确,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进而提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文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 2019(19):2.
[2] 李英考.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1(1):2.
[3] 罗树汉.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014(010):51.
[4] 马贤庆.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0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