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勇兴

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3302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教育体系及教学活动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教师需要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及其教育理念,并基于新教育政策和教学培养方向,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以高中物理学科为例,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新课程教育标准,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发展,并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36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物理教师常常以应对考试为首要目标,导致他们忽视了对学生探究物理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物理问题的思考也往往不够深入。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升学压力,因此他们往往是被动地学习物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物理思维也受到了限制。然而,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应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升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情况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当前高中生在物理课程学习上的表现普遍不够理想,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果上。物理课程的知识往往被认为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甚至有时会显得枯燥,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相当吃力。再加上高中学业本身的繁重,学生的精力分配变得更加困难,导致他们在物理学习上的整体状态不佳,难以激发对物理的兴趣。

另外,教学因素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了影响。目前,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着乏味、教学方式单一、互动性不足等问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高中教师仍倾向于采用传统的单向输出式教学形式,长期如此,学生难免会对课堂学习感到厌倦,难以维持注意力,对知识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面,甚至无法深入理解。尽管近年来新课程标准得到了大力推行,高中物理教师也做出了一些改变,但整体效果仍未能达到预期。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教学方法,全面理解并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和新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物理课堂。这样才能确保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改善当前高中生物理学习困难、兴趣缺失等问题。
二、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保障的重要条件

(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是确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资源有限。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率。为此,教师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的注意力得以维持。由于物理学科包含诸多抽象概念,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疲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引入趣味元素,如通过实验、互动讨论或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和随机点名回答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快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

(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考试分数,而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物理学科尤其如此,其许多知识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应实现“教、学、用”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多个维度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与概念,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以《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电磁波相关的应用,如收音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以及医院中使用的X射线等设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使他们主动思考电磁波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如电台如何接收电磁波,微波炉如何产生和利用电磁波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激发他们探索相关原理的热情,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和深入化。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物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关键一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应基于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物理教育的原理,运用科学和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深入分析和理解教育需求和潜在问题。通过精心策划,构建一个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保持有序性的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工作的顺畅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全面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设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这样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精准性、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一)加强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拓展和自主创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牢记“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一改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吸收更多人的意见,拓宽自己的思路。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的《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验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如果接触表面是完全光滑的,那么这个小球还能移动吗?

(二)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究、思考和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一特性,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比什么都强。在教学过程中,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关,并通过实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反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章《摩擦力》的时候,我们发现摩擦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却又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引起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本课中进行实验操作。老师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准备必要的实验工具和必要的多媒体课件,这个实验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而且还能通过小组协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行多样化教学模式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它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培养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学习。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实验来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例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实验课,在开始前,老师要把实验用具准备好,如:电火花计时器、直尺、铁架台等,把需要的东西准备好后,在课堂上按照实验的步骤,向学生展示整个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实验,给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比如帮助实验的学生,观察实验的学生,以此引导学生承担起自己的职责,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思维。

(三)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但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不可能让所有的物理理论现象都能现场演示,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理论现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种多媒体投影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用一些物理科学的视频作为引子,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用 ppt一步一步地把内容引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在给出的现象基础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推导,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另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还要增加实验课的比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索问题,灵活地应用知识。例如,可以尝试让学生设计新颖的实验程序,解决教师提出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及时地指导。

(四)更加注重多元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和新形势下,积极组织并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并将其应用效益与应用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这也是在新课程改革和新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师为加强教学实施、提高教学效益而做出的一种积极的选择。但是,从当前物理课堂评价的实施来看,仍然存在着评价形式单一、固定化等突出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评价效益,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积极地将单个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的评价体系,以提高评价的效益,服务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与提高。比如,在《斜抛运动》这一内容的讲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评估、小组轮流评估、线上匿名评估等方式,科学地评估每一位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状况,并将其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方向。另外,教师还应丰富评价标准,优化评价语言的使用,主动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真正让学生在过程性评估中得到持续发展与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不断地尝试,认真总结,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知识的要点,并加以灵活运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真实体验,在生活中学习物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侯福林.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9(10):39.

[2]徐龙斌.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创新教育[J].魅力中国,2020(1):311.

[3]马家宝.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文理导航, 2021(8):2.

[4]黄芬.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