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临床诊断效果的比较研究

宫术娟

大庆油田总医院放射介入科,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 目的 分析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诊断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50例C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及腹部CT小肠造影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裂隙状溃疡、卵石征、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腹腔囊肿等病变征象的差异。结果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的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诊断检出率分别为52.0%和48.0%;CT小肠造影诊断检出率均为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多节段性病变诊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小肠造影检查对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诊断的检出率高于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射线钡剂造影能较好的检出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但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无诊断能力。X射线钡剂造影与CT造影在CD临床诊断中各具优势,需结合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综合判定,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治疗与预后。
关键词: X射线钡剂造影;CT造影;克罗恩病;肠壁增厚
DOI:10.12721/ccn.2022.1570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是消化内科临床治疗常见疾病,又被称为局限性肠炎,多发于末端回肠与右半结肠。针对CD患者临床诊断,目前多采用X射线钡剂造影,但近期有学者指出,X射线钡剂造影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诊断效能并不显著,故在上述检查方式的基础上利用CT造影可有效提高CD的诊断效果。本研究为明确上述报告的准确性,并为探讨X射线钡剂造影与CT造影在CD临床诊断中具体应用效果的差异,回顾性选取50例近期收治的CD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CD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7.25±4.83)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97±0.3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疼痛22例,慢性腹泻15例,肠梗阻16例,便血11例,腹部包块14例,低热24例,消瘦20例,贫血19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仪器与药物

LightSpeed迅捷128层容积64层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碘佛醇(350mgI/ml,江苏恒瑞,国药准字号H20143027);复方泛影葡胺(20ml∶15.2g,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120)。

1.3检查方法
1.3.1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检查

患者在口服100ml碘佛醇(350mgI/ml)74.1g,用药后协助患者进行左右体位翻转,采用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跟随肠蠕动波分段反复观察。
1.3.2 CT小肠造影检查
   检查前患者口服复方泛影葡胺(20ml∶15.2g),于CT扫描前60min开始口服,每次剂量控制在300~400ml范围内,间隔时间5~10min,连续服用6次,选用64层螺旋CT机;相关参数:探测器准直器64mm×0.6mm,机架旋转时间0.5s,螺距0.984∶1,管电压120kVp,参考管电流230mAs,准直器64mm×0.6mm,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造影剂采用50ml碘佛醇(320mgI/ml)(50ml∶33.9g,320mgI/ml),剂量根据个人,每公斤体重注射1.5ml,速率控制为3ml/s,进行动脉期、静脉期与延迟期扫描。

1.4观察指标

统计CT小肠造影及X射线钡剂造影征象的差异,并将不同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1.png)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CD病变征象比较

在50例CD患者的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中,对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的诊断效果明显高于CT小肠造影,其中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的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检出率分别为52.0%和48.0%;CT小肠造影的检出率均为0.00%,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多节段性病变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小肠造影检查对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的诊断检出率高于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检查,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50例CD患者两种检查方法诊断CD病变征象比较[例(%)]

63.png

2.2.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分析

在50例CD患者CT小肠造影中,诊断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要高。CT小肠造影无法检出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能较好的检出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但针对肠壁增厚及肠外的诊断能力相对较差。CT小肠造影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X射线钡剂造影与CT造影在CD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的差异,对近期收治的50例CD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结果表明,CT造影对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及其他肠外并发症诊断价值较高,但无法检出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X射线钡剂造影虽对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针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无诊断能力,提示X射线钡剂造影与CT造影在CD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依旧存在不足。健康人群的小肠肠壁厚度通常为1~2mm,当肠壁厚度≥4mm后认为患者存在肠壁增厚,增厚的肠壁呈节段性,以系膜侧肠壁增厚为主,CT表现为增厚肠壁周围脂肪密度一定程度升高,边缘清晰度较低。此外,CT对引起肠梗阻的CD同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扫描中的冠状位重建技术可有效显示梗阻扩张的肠管,明确具体梗阻部位、形态及原因,从而对炎性肠梗阻及肿瘤性肠梗阻进行鉴别区分。

本研究表明,单纯采用X射线钡剂造影或CT造影对CD患者的诊断结果缺乏可靠性,考虑到X射线钡剂造影对CD患者病症的初步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造影可完成重要的补充诊断,针对CD患者的临床诊断时可考虑联合上述两种检查方式,完善检查步骤,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诊断准确性。X射线钡剂造影与CT造影在CD诊断中均具有重要价值,联合诊断方式可较好的弥补两者之间的劣势,提高诊断效果,改善患者治疗结局与预后。

参考文献:

[1]邱琛,朱振浩,龚伟,等.胶囊内镜在小肠克罗恩病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第14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3):181-185.
[2]钟敏儿,吴斌,牛备战,等.回结肠型克罗恩病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15(12):1165-1169.
[3]美国结肠直肠外科医师协会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克罗恩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4):36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