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章立新 姜莉苑 金湛 甘椿椿(通讯作者)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浙江衢州 324000

摘要: “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中医药传统传承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系统化和创新性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更深度的校企合作,是目前实现现代学徒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本文从完善双导师制的构建、选拔、培养、考核、激励等方面,建立健全“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师带徒”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
DOI:10.12721/ccn.2021.15704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师带徒”的历史和发展

“师带徒”模式又称为“师徒”模式,是传统中医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自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办私塾开始,就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承关系和传承的方式。中医药传承“师带徒”模式已经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医药在传承过程中有四种模式:师承模式、家传模式、学院模式和自学模式。其中,家传模式和师承模式是古代中医传承的主要形式[1]。史书记载有春秋战国时的名医秦越人的学生子阳、子豹,东汉名医华佗的学生吴普、樊阿都是师带徒的成功范例[2]

中医药传承模式逐渐形成以师承模式甚至是家传模式为主要形式,是因为医学特别是中医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经验医学,历史上把医学只看做是一种技巧,医生也只是一种工匠,各种技能以“师带徒”模式传承。另一方面,医学也是一门仁术,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通过“师带徒”模式徒弟(学生)才能更好地得到身心的体验和领悟。通过师带徒,利用传统的师承传承特点,推动传统中药学理论、技能的继承和发展。师带徒让师傅带年轻学生,能通过师傅的手把手教学,让学生继承中医药文化、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让年轻学生掌握传统中药学的学科体系,掌握中药学的药性理论、正统药材、加工方法、药方等,并从师傅的言传身教中掌握中药学临床用药的丰富经验,以此了解系统而完善的中药学学科体系。

伴随着国务院推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到日渐成熟的订单班以至当前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双导师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空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参与主体涉及到院校、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教师队伍由单一的校内教师发展为丰富全面的校内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兼职教师、企业技能高手等能满足不同阶段人才培训的要求[4]。《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提出了“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和创新祖国中医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积极开展现代“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二、现代“师带徒”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现代“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师傅、兼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在校内和校外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实践、毕业顶岗实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是一种最密切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

对于高职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掌握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药学相关知识,更要掌握和学会中医药传统技能中的核心如中药鉴定、炮制和调剂等相关技能。因此,只有在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师傅和兼职教师的共同教育和指导下,既能很好地完善中医药的继承,又能使中医药得到很好地发展与创新,最终实现学生(学徒)、学校、企业及用人单位的三方共赢。

三、“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探索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现设有护理、助产、中药学和针灸推拿4个专业,精心打造的医护康养高水平专业群2020年入选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行列。医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拓展合作办学路径,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中药学专业开展了“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现报道如下。

1.聘任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

专业建设从顶层设计开始,在学校层面聘任了一位正高级职称的行业专家领导担任中医药专业的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参与指导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计划修改和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实施与考核等工作。学院为其颁发证书,每年给予一定的津贴和补贴,这样从顶层层面保证了“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同时也利用其行业的各种资源来保证中药学专业技能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

2.修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为保证学生在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前对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以便能顺利地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了毕业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此课程后才能进入毕业顶岗实习环节。

四、“师带徒”模式下双导师制的课程思政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积极推进专业核心课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邀请医药企业一线专家参与专业核心课的课程的整体设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编写、实践考核内容与标准的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打分和专业核心课的教学等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工作。

学校还规定了兼职教师授课课时不能低于专业总课时的25%,对未达标的专业在年终考核时给予扣分和处罚,这从制度上保证了“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

学校还通过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等教学改革大力开展学生技能大赛,不仅企业的兼职教师参与技能辅导和大赛的评委,而且还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开展“竞赛式实战实训”有利于学生、学校和合作企业实现三方共赢[6]

五、“双导师制”教师队伍建设实践

1.“双导师”队伍的构建。

双导师制的关键是“师”,建立健全“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需要构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这二支队伍,同时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又需构建校内教学兼职教师和校外实习带教老师(师傅)这二支队伍,并完善双导师选拔、培养、考核、激励等工作。

2.“双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建立健全“双导师”管理制度,主要从“送出去”和“请进来”两方面进行。

校内专任教师在系统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优势,不足之处是技能的缺乏。学校要求专任教师必须为“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不仅有教师资格证书,还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通过“送出去”的制度,制定了高级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每二年必须保证有二个月以上的企业生产实践时间,以此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

3.“双导师”队伍的评价和激励。

兼职教师由学校指定校内专任教师一一对应联系协助教学工作。二级学院的教学督导也负责对兼职教师校内教学的教学督导和指导,通过督导听课和学生教学座谈会的反馈信息来决定是否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和辅导。通过一段时期的辅导仍然无改进者,可考虑对其进行替换。

建立兼职教师激励机制。对校内教学的兼职教师可享受上浮一级技术职称对应的课时津贴。对校外实习带教老师(师傅)也发放相应的带教补贴。对“双导师”制教学和带教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年终评优,颁发奖状以资鼓励。

六、结束语

“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中医药传统传承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系统化和创新性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更深度的校企合作,学生(学徒)在双导师双重指导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其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师带徒”模式下的双导师制是目前实现现代学徒制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让我们一起在传统和现代、传承和创新中培养更多的 “现代工匠”,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扬和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中药学专业为试点,从中药学专业思政教育中的思政人文理念和内容的构建、人才培养计划中思政环节的设计、专兼职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中药学专业思政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曾智.中医隐性知识传承—基于师徒授受的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12.

[2]罗根海.中医教育的传承方式探讨[J].中医教育,2003,22(5):68-69.

[3]卢杰,布秀娟,张晶,等.医学院校现代学徒制学生管理现状分析及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4):38-39.

[4]罗兰,郭素华,黄声岚.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药学专业学徒制试点班“双导师制”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2):37-40.

[5]吕建军,蔡翠芳,张玮玮,等.中药学专业“店长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35):64-65.

[6]章立新,冯敬骞,陈丽萍,等.“竞赛式实战实训”在高职教育FPPC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3,(1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