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资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
一、设定主题,促进学习目标达成
(一)巧定核心知识,形成本质问题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应从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出发。本课例核心知识的确定从新课标和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出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综合考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春城”地域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了项目的核心知识——“昆明”的历史变迁。导入环节是在课堂上创设生动而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追随镜头和音乐真切感受盐城的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播放昆明城市形象宣传片,感受现代昆明城的独特魅力。
(二)明确驱动问题,设置学习目标
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以创设“疑”境开始。学生对跟自己认知存在冲突的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由“疑”生思,通过实践探究最终释疑解惑。学习应该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将核心知识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特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统合学习目标要求教师对核心知识、本质问题与新课标的契合度、教材的关联度等应有明确的认识,兼顾知识性与能力性的高度统一。本课例依据新课标,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设定了驱动问题和学习目标。项目主题:“昆明”城的历史变迁。项目驱动问题:“昆明”这个地名是否有其他称呼?昆明的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变迁?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昆明属地范围变迁和行政区划的沿革历史以及昆明公路、铁路等交通的发展简况,学会辨识地图和运用地图,加强时空观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春城”的历史变迁。
2.通过对昆明地方史相关史料的查阅与实地考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3.通过查阅搜集昆明历史文化名人的史料,了解名人的主要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情感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学法指导:
1.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参观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云南铁路博物馆、聂耳故居、朱德旧居、昙华寺(朱德诗文碑刻、兰茂《滇南本草》石刻)、昆明晋宁郑和公园、护国桥、皎平渡口(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等,并记录所见、所获、所感;
2.到云南省图书馆、昆明市图书馆等场所查阅昆明历史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记录;如《云南风物志》、《昆明历史》《昆明简史》;
3.搜集昆明相关民谣,了解昆明历史,并与同学分享。如,“云南十八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东寺街西寺巷”等。
(三)预设主要成果,规划评价
教师需要在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阶段做好主要成果的规划,针对驱动问题期待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成果,明确成果的要点和公开方式。这一过程其实已经涉及对教学成果和实践的初步评价,是一种逆向设计的表现。当然,设计完所有教学后,教师还需要对成果和过程的评价进一步细化。
二、成果应驱动,评价反思育素养
(一)聚焦核心知识
坚持以终为始《昆明的历史变迁》一课主要从地形地貌、城市文化、红色文化、昆明历史名人四个方面入手介绍昆明的历史变迁。为了后期能更好更快地实施,教师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准备:第一,初预热问题。课前一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且预告将每周利用一节课的课前五分钟请学生分享阶段性实践成果。第二,师生协力共筹备。教师为学生搭“脚手架”,对学生每次的实践活动进行反馈和引导,经过师生不断的思维碰撞、质疑和查证,形成了初步的项目实施方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围绕关键词去查证。师生共同设计了覆盖全程的评价表格,以便对学生的实践进行量化。第三,家委会鼎力相助。本课例实践中,不管是实地考察的安全问题还是制作汇报成果的技术问题,都需要家长们的倾力配合。
(二)分组展示成果,合力助推教学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表,通过小组协作分工解决任务问题,实地考察了纪念馆、博物馆等地域文化资源,并且到昆明市图书馆查找了地方志等文献。小组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团队合作制作主题课件,打磨配套演讲稿,分组汇报展示成果环节,其余学生认真听取汇报,此外各小组都准备了相关的手绘展示图、模型和走访史料等辅助材料。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学生围绕汇报内容展开集体讨论,进行质疑问难和适当的补充,然后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阶段性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中心地位,在推进过程中,学生在选择和处理信息、设计和制作PPT、同伴协作和团队合作、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教师作为学习的管理者,需要始终如一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随时关注和管理学生的行为,管理流程,评估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成果进行总结再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从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任务中,而且可以鼓励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评价项目与反思,提升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不是单个的学习环节,而是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参与设计、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加深其对学习的参与程度与讨论的深度。评价项目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测验、调研报告、日志、考试等方式,最常用的是制订评价表。评价表主要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核心素养的达成度为标准。评价表对不同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功能。对教师而言,评价表是很好的组织工具,教师希望学生掌握什么知识与技能,应用哪些方法,树立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表设计得越精准,学习目标也就越清晰。对学生而言,他们从目一开始就可以参照评价表的指标进行整体的设计与实施,越贴近目评价表,学习成果也会呈现得越好。如小组任务和时间管理能力评价表,旅游开发建议书评价表,主题研究报告评价表和专题展览评价表。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与初中历史课本的要求,合理确定课题主体、确定问题、设定学习目标,并和本土地域文化相结合;在教学环节,重点关注核心知识,小组演示结果,老师对整个课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改进;在回馈环节,采用评估表格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反思,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层知识的开发。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海荣. 初中历史与乡土资源的有效结合[J].文化产业.,2020:458-460.
[2]吉菊.地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5):60-62.
[3]周蓉. 地域文化在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结合之路[J].教育科学论坛,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