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研究

王花芬

海南屯昌思源实验中学,571600

摘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一环,它超越了传统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教育的深化与拓展。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全面发展,还能深刻体验、理解和升华生命的真谛。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时,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观念元素,打破传统知识传授的框架,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有效传递知识。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命观念;教学
DOI:10.12721/ccn.2024.15711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高中阶段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其长远发展及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高中生物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观念教育资源,通过培养这些观念,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坚韧与崇高,学会尊重并珍视生命。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生命观念的意义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深化过程中,着重培养生命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次理解,点燃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之情,以及认同生命的价值所在,同时引导他们洞察生物学研究的深远内涵,进而推动他们在认知层面与问题解决能力上实现质的飞跃。作为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高级阶段,高中生物课程不仅内容广泛,还涉及众多抽象理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有机融入生命观念的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生命的本质,并习得生物学研究的逻辑思维与方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借助生物学的独特视角,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起源奥秘、活动规律,树立并践行尊重与珍惜生命的理念,同时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结构功能观、进化适应观、稳态平衡观以及物质能量观。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还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效填补生物知识传授与学生实际认知、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1.借助生物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不仅是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基石,更是从科学角度诠释生命现象与规律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生物学基本概念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些概念的定义及其应用范围,深化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探索生物课程内部逻辑关联提供了有利条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基本概念为起点,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推理。在观察和分析生命现象时,学生能够迅速调动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并深化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例如,在讲授“细胞的基本结构”时,课程涵盖了细胞、细胞膜、细胞器及细胞核等核心概念,其中细胞器又细分为线粒体、叶绿体、液泡、中心体等具体知识点。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需围绕这些基本概念,详细解析不同细胞组织的特定功能。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器的彩色图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通过播放动态的教学视频,如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准确理解叶绿体的功能,还能深刻认识到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这一系列教学策略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生命观念意识,更为培养他们全面的生命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有效改进教学方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提升教学的直观效果和吸引力。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通过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场景,不仅可以凸显课程内容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还能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问题识别、分析以及解决能力。

以《生物催化剂——酶》的教学为例,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酶的催化机制及其特性,并能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各种因素。课程伊始,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的引子启动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含有酶的产品,如加酶洗衣粉、淀粉酶、脂肪酶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探讨食物在口中长时间咀嚼后的甜味变化,并解释这是由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甜味麦芽糖所致。此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酶作用的理解,还鼓励他们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生活中酶的应用实例,如消化不良时医生开具的“多酶片”,以此拓展学生对酶功能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酶是如何产生的?在生物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了直观展示酶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入喂鹰实验,并借助多媒体展示精心准备的图片资料,使复杂的生物过程变得生动具体。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强化了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凸显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还促进了学生对生命现象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有效工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进行预测和假设,随后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假设。这一探索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强调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要求。此外,生物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能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促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以《光合作用》的教学为例,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叶绿体的结构、光合色素的种类及其功能,并理解色素与光合作用之间的紧密联系。课程导入后,教师首先提问:“光合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动手进行普利斯小白鼠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点燃蜡烛,并将蜡烛与小白鼠一同置于密闭的玻璃罩内。不久,学生观察到蜡烛熄灭,小白鼠也迅速失去生命迹象。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玻璃罩中加入植物,发现小白鼠在植物存在时不易窒息。为了进一步验证小白鼠的存活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教师用纸盒遮挡玻璃罩,使植物无法接收光照,结果小白鼠很快死亡。通过这一系列实验观察,教师提问:“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都依赖哪种气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它们都需要氧气,实验表明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促进了生命观念的形成。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生命科学的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为达成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目标,教师需依据教材内容,精心挑选教学方法,如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开展实验探究等,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形成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江兆洪,马晓梅.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探析[J].高考,2019(28):58.

[2]李彦鹏.浅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36.

[3]徐丽松.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010):81.

[4]王剑锋.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和提高生命观念素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2122.

[5]阚云荣.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2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