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卫俐丹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王中学,山西运城,043200

摘要: 高中生物教学在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深化对生命现象及规律认知方面占据核心地位,是构筑学生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的关键要素。本文将探讨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借助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入、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等手段,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效果,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DOI:10.12721/ccn.2024.15711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当今社会,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高中生物教学不仅关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更影响着他们对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理解。然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等。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关联度低

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常常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节,致使学生难以将课堂上汲取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契合。这种疏离感不仅削弱了学习的实用价值和趣味性,也削减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二)技术应用局限

尽管多媒体技术拥有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课堂互动性等诸多显著优势,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却未能将其潜力充分挖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未能充分展现。此外,一些教师由于技术掌握不够熟练或教学资源有限,难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与形式,限制了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个性教学不足

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及能力差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常常忽略个体差异,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策略。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难以圆满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一)融入生活情境,强化生物学习意义

生物学,作为揭示生命奥秘的钥匙,其知识体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能够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教师可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并提升教学效果。以“伴性遗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并解释这一概念。例如,结合色盲这一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色盲患者的日常生活会面临哪些困难,以及为什么色盲更多地影响到男性而非女性,促使学生开始思考伴性遗传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教师还可设计相关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是否存在色盲或其他伴性遗传疾病的情况,并尝试绘制家族遗传图谱,直观了解伴性遗传在家族中的传递方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此外,教师还可利用问题导向学习的方法,设计一系列与伴性遗传相关的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某些遗传病在家族中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如何利用伴性遗传的原理进行遗传病的预测和防控?”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伴性遗传的奥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运用媒体技术,激发生物学习热情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领域的巧妙运用,为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变革。其凭借图像、动画、视频等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将生物学中抽象复杂的理论和实验过程变得生动直观,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新的学习体验空间,极大地促进了有效课堂的构建。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孟德尔如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遗传规律的过程以生动有趣的图像和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从亲本的选择、杂交实验的设计,到后代性状的观察与记录,每一步都栩栩如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验现场,亲眼见证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进而深入理解豌豆杂交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此外,多媒体技术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和真实案例。教师可利用图像和视频展示孟德尔之后遗传学领域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受遗传学理论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还能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与交叉。教师可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分析等内容相结合,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持续提升。

(三)实施个性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生物教学中,鉴于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学习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对复杂生物学过程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首先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为他们量身定制最适合的学习路径。以“减数分裂”的教学为例,有的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微观过程充满好奇,渴望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动画来深入理解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偏爱逻辑推理和理论解析,希望通过数学模型和遗传学原理来揭示减数分裂的奥秘。基于上述个体差异,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减数分裂”的复杂过程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学习偏好相结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对于偏爱实践操作的学生,教师可组织细胞分裂实验,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际过程;而对于擅长理论思考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化对减数分裂原理的理解。同时,个性化教学也要求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在理解“减数分裂”概念上的差异。对于已经具备一定遗传学基础的学生,教师可提供更具挑战性、探索性的学习资源和任务,如引导他们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遗传信息的传递。而对于那些对遗传学原理尚需加强的学生,教师则需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注,提供更为基础、系统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构建对“减数分裂”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在差异化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关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理解。为此,教师应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彭成琼.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途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169-170.

[2]潘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生物高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