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培育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文化素质的教育,意识到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价值,鼓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提取,从而更好地通过明确的成长方向规范自身行为,使自身德育操守与道德品质都得到有效增强的同时,为推进祖国更好发展提供助力。所以历史课堂融合优秀文化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对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意识与文化内涵进行解析,这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认真分析下用辩证视角看待问题,也能通过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在优秀文化的引导下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内涵,也能对历史课堂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从而在快速拓宽视野并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同时,也会在知识的有效应用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师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
传统文化是一种发展中的文化,不仅仅指古代或儒家文化。教师必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以便有效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完整的文化内容。
2.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任务的理解不够。
年轻人正处于文化接受的敏感时期,如果教师在教育方面仅仅是传授知识,没有体现中国文化特点,则很容易变成片面教育,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己任,考虑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构建历史课程体系。
3.教师对历史教材的认识有些片面。
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考点”的讲解,从而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忽视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索动力、意识的培养。这导致教历史变成了教教材,限制了历史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二、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德育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德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德”、“德”是如何产生的、“德”的价值有哪些、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德”,以及如何用“德”对历史进行评判、建立怎样的历史审美和历史价值观等。
1.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为学生观察世界提供丰富的文化视角。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课程组织的重要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和扩展传统文化的内容,淡化政治集团利益争夺、成败得失和功利色彩的解说,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人民劳动成果和民族文明中去,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
2.结合教学内容,实现对道德产生、发展的了解。
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些文化传承涉及一些历史事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传授传统文化。例如,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兴起,教师就可以渗透对孔孟思想发展历程的展示与评价,将这部分内容单独提取出来,作为历史脉络,带领学生探讨当权者倡导儒家文化的目的和社会教化的作用,探讨儒家文化流传千年的原因和影响。
3.强化传统文化中道德因素的呈现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探讨道德价值,感受道德对历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教材内容拓展传统文化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教化与社会风气的知识与现代道德体系做对比,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还能让学生对相关道德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4.为学生开辟历史审美的途径,进而对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社会历史中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由于学生本身对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这使得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知识传递体现了教与学的双向运动。例如,对岳飞、曾国藩、陈独秀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中实现学生对传统道德、现代道德的运用。教师还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探索历史遗迹,探求民俗文化,感受民间文化中道德的内容、评价方式和社会影响。
5.增加课堂问题
问题是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索中掌握知识内涵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所开展的历史课堂,除了要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外,还需要通过课堂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使其在思维的高度活跃与学习能力的有效增强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以教师为主导的历史课堂并不会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导致不少学生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意识。教师需要着重寻找更好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课方法,既要突出历史课堂有序开展的积极优势,又要结合高中生当前的学习需求与文化基础,打造更有思想活力的历史课堂。因此,教师需要在教育改革目标的指导下对教育思想进行变革,不能按照传统的执教方法,以课本为内容进行对知识的讲解。这样比较单一的历史课堂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过于局限的讲课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无法与时俱进地提高个人素质与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思想进行不断优化,通过提出课堂问题,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使其既可以通过知识框架的完善,找到更好解决课堂问题的办法,也能在知识点的梳理中真正掌握历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从课堂重点出发,设计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历史问题,并着重挖掘其中所隐藏的优秀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历史课堂中,既能通过思维的发散解决课堂问题,又能在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与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增强的同时,与教师共同推进历史课堂的有序开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树立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通过解析、阐释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当中去,把历史知识的运用、文化情怀的建立充分结合到一起,使传统文化发挥出道德教育、智力开发、文化熏陶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道德精髓有利于课程改革,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秦真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1(09):30-32.
[2] 罗东升.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1(20):99-100.
[3] 唐业丰.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路径探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0):73-75.
[4] 潘巧珍.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0):115-117.
[5] 孙新华.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1(29):39-41.
[6] 张华盛.浅析高中历史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1(1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