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应用红色文化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研究

​肖大藩

​广西宾阳县开智中学,广西宾阳,530409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创建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 高中历史;红色文化;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04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1]。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合理挖掘并应用历史文化,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拓展教学范围、启发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当前高中生家国情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以往教师在教学时,大多数情况下会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部分爱国知识,渗透爱国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家国情怀教育当成一项学习任务进行学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旧是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性进行,使得家国情怀教育和学生生活出现脱轨的现象。

(二)学生重视文化课成绩

现如今我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增加,学生升学压力较大,这样的升学环境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时,通常会将自身的学习中心放到文化课的探索中来,从而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爱国思想、爱国文化,对学生爱国素养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三)学生易受外在环境影响

这些年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加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收到社会信息。虽然我国大部分高中生都有较高的爱国主义意识,但是他们受到网络影响,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缺乏明辨十分的能力,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爱国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四)学生对爱国主义认识不够深刻

即使我国很多高中生的爱国情怀比较浓厚,但是由于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学生不知道哪些行为是爱国行为,哪些行为会危害国家声誉,例如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认为加入共青团就是表达自身的爱国之情,然而他们却对我国和世界政治新闻的兴趣较低,这样的心理状态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理性辨别爱国言行举止的是非能力。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一)能够丰富近现代史教学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较强文化性与现实性的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道德价值,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的信念与理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入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弥补教材内容高度概括、缺乏细节描写的不足,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学习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红色文化资源更全面、细致地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走向与趋势,感受历史事件中的民族精神。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历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利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融入的力度,将革命文化与社会先进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2]

(三)有助于教师推进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过度关注理论知识讲解,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导致学生出现了“课堂记笔记、课下做习题”的问题,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没有自己的见解与认知,对历史发展了解不够深入,历史思维能力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将红色文化引入历史教学中。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策略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家国情怀教育力

创设教学情景,对于教师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具有特别的意义。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而是需要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事例作支撑。因此,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时,可基于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走近历史、触摸历史脉搏的同时,更深切地体验和理解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为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革命志士的爱国精神,可以开展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禀父书》《与妻书》为主题的诵读活动。在学生饱含深情诵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听完诵读后,大家对这两篇饱含报国之志、爱国之心的家书有什么感受?”教师听取学生的发言后,归纳总结:在林觉民烈士身上真正体现了优秀中华儿女那种与生俱来、流淌于血液中的家国情怀。正是他那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才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上述情境式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历史,又提高了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进行合作学习,强化家国情怀教育效果

如今的高中历史课堂中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其中,鼓励学生通过互动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怀,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强化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先对教材中此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解,再小组分工去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负责一个任务,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搜集资料时对抗日战争期间的事件进行了解,如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等,做到不忘国耻,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三)结合教学实践,激发学生报国热情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实践教学也是对历史理论知识进行认知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课堂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内容,为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做好铺垫和积累[3]。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这部分历史理论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历史实践教学,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情怀。

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等,都是较为合适的历史实践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参观旧中国的历史资料,更进一步理解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能够感受中国革命先烈为解放中国做出奉献和牺牲。同时,这种在实践参观中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再者,学校也可以将历史理论学习内容在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教学,包括烈士陵园、红色博物馆等,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肃穆庄严之感,进而促进学生能够完善的理解历史理论知识,感悟历史场景,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也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情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整合各类红色文化教学资源,以此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杨桂兰.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思考 [J]. 新课程, 2021(36):6-7.

[3]韩如云.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