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CT、MRI放射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对比观察

张晓艳 张栓琴

固原市原州区人民医院,756000

摘要: 目的:探讨 CT和 MRI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本项研究以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间行股骨头坏死诊断的86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经病理组织切片检查证实为股骨头坏死,并按放射检查方法将其分成两个小组,43名 MRI检查为实验组,43名 CT检查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正确性。结果:实验组的诊断有效率为95.35%,与对照相比79.0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明显好于 CT,其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关键词: CT;MRI;放射学;股骨头坏死
DOI:10.12721/ccn.2022.15703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以中年人为主,多见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股骨供血中断。股骨头坏死的病人在发病后会表现为难以忍受的疼痛、关节受累、股骨头变形、各种关节炎症、行走障碍等。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早期无明显表现的疾病,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一旦出现疼痛就说明病情很严重,往往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所以及时有效地诊断股骨头坏死,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86例股骨头坏死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 CT和 MRI检查,并将两者的临床应用进行对比。

1数据和方法

1.1基本数据。本研究选择了86例股骨头坏死病人,全部病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股骨头坏死,并按放射检查结果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中,26名男性,17名女性,其中最大的76岁,最年轻的31岁,平均年龄54.61±3.22岁,病程最长18个月,最短2个月,平均病程7.38±1.23个月;对照组28名男性,15名女性,最大75岁,最年轻的33岁,平均年龄53.81±2.92岁,病程最长15个月,最短2个月,平均病程为7.16±1.22个月。所有病人都是自愿参加这项试验的,并且和他们的家人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了解了这项试验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目的,并将那些不符合要求的病人排除在外。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基础临床数据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项试验已由有关的伦理委员会核准。

1.2方法

1.2.1CT的诊断方法:采用多层 CT扫描仪进行 CT扫描,在进行 CT扫描时,要帮助病人选择合适的仰卧位,电压参数设置在120~140 kV,电流参数设置220~300毫安,层厚5毫米,层间距5毫米,相关参数设置完成后,首先对病人进行横扫,然后用2 mL/kg的优维显进行静脉注射,并对病人进行强化扫描。

1.2.2MRI诊断方法:核磁共振扫描仪对病人进行镇墩检查,在检查的时候要帮助病人选择一个舒服的仰卧位,使用8路线圈,在检查的时候,病人要把脚伸进去,然后对病人的髋关节进行检查。

1.3检验准则

1.3.1CT诊断标准(不同时期的股骨头坏死的 CT特征)。0期患者 CT扫描无异常;在 CT扫描中, I期病人会发现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略有增宽;CT显示, II期病人骨小梁密度增加,呈星光形;Ⅲ期病人 CT扫描显示“半月征”;在 IV期的病人, CT检查显示,股骨头有明显的凹陷,有大量的骨块和游离体,关节间隙有明显的狭窄改变,关节有明显的脱位,关节软骨受到严重的损伤。

1.3.2MRI诊断标准(每个阶段的股骨头坏死病人 MRI的特定 MRI影像学特征)。0级病人,在 MRI动态成像中,可以看到示踪剂的缺血性冷点;在 MRI动态成像中, I级病人能表现出比 CT更显著的骨性损害;在 MRI动态成像中, II级病人T1加权像是一种新的月牙状,边缘清楚。在 MRI动态成像中,Ⅲ级病人发现股骨头变形、塌陷、断裂,并形成新月状;在 MRI动态成像中,Ⅳ级病人能清楚地看到股骨头的塌陷、变形、脱臼等。

1.4观察指标。本实验中两组病人的观察指标均为诊断有效率,为临床试验的统计和分析提供了依据和依据。诊断有效率的判断标准: MRI、 CT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一致;MRI和 CT都不能确定是不是股骨头坏死,要综合其它检查,最终确诊为可疑;MRI、 CT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不一致为误诊,诊断有效率=确诊病例+可疑病例/病例总数×100.00%。

1.5统计分析。收集了本试验中有关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全部数据,利用 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测量数据以百分比(%)表示,测量数据用(x±s)表示,用独立的 t检验进行数据对比,结果之间P<0.05表示存在显著的差异。

2.结果

诊断后,实验组确诊41例,可疑病例0例,误诊2例,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确诊32例,2例可疑,9例误诊,总有效率79.07%。两组比较χ2值和 P值分别为13.39和0.02,实验组的诊断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原因多、发病时间长、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致残率高。在进行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时,如何合理地选择合适的诊断手段,有助于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有 X线检查和 CT检查;MRI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手段,但由于 X线检查的错误率高,不能达到更高的诊断要求。

CT能清晰的显示股骨头内部的骨质变化,从而判断股骨头塌陷的程度,但这种检查在早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异常迹象,等到症状明显的时候,患者就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MRI对病人的身体损伤较轻,分辨率也比较高,可以根据不同的信号来判断病人的情况,而且 MRI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也很敏感, CT在早期病变如骨髓水肿、坏死、肉芽浸润等方面是不可能的。结果表明: MRI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79.0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MRI在股骨头坏死中的诊断效果优于 CT。

4.结论

 CT和 MRI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首选检查手段,但 MRI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MRI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 CT,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理想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利峰. 运用CT、MRI放射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3):83-84.

[2]张宏伟. 对比CT、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4):86-87.

[3]朱立军. CT、MRI进行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观察[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5):136-137.

[4]王钊. CT、MRI进行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对比研究[J]. 智慧健康,2019,5(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