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存在着对理论课程参与主动性欠缺的问题。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逐渐增加,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长期以来,虽然教育实践工作提出了面向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但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的培养困境,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强化职业素养的培训,突出办学特色的同时,也加入这个道德修养培养的内容,使学生在工匠精神熏陶与影响下,既有着良好的技术水平,也有着优良的道德品质。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虽仍然在持续开展,但面临着重视程度不足,教育内容单一,职业素质培养效果有待提升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时面临着培养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许多职业院校虽然意识到了面向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要求教师在理论课实践过程中开展相应的培养工作,当然部分教师在思想层面存在着忽视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并没有充分投入时间精力进行职业素养的渗透。而当学校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办学业务,忽视了健全职业素质培养机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时,而当教师将职业素质培养寄托于未来日后就业的实践中,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得到良好的素质培训时,步入工作岗位后,很难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而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建设。
(二)教育内容单一
面向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时存在着教育能力单一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方面重视程度不足,教育内容方式都较为单一。在课堂中虽然有部分教师穿插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但并未完全将职业素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机械地拼接导致了学生对于职业素质认识得不够深刻,也很难增强学生对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的认可。目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引入,事实上职业院校客观存在着重视技能,轻视人文的情况,教师自身对于这些素质工匠精神认识不够充分,将重心放在了技能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当教学过程中缺失职业素质与精神等隐性知识的渗透时,学生所学到的片面化的知识并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也不利于后续稳定就业状态的保持。
(三)职业素质培养效果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育存在着效果有待提升的问题。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除了要学生对职业有着清晰的理解之外,更要学生掌握职业开展的规则规范等要求。
当前这些院校在组织教育实践活动时,往往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问题,学校习惯性地借助于临岗实习的模式开展工学结合,而在实习过程中,整个的教育教学又侧重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加强。虽然学校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职业技能训练的广阔机会,但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的欠缺导致了人才培养效果的不理想,而学生接受学校系统教育时未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也使得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时很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实践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时,要通过教育引导和行为管理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并将思想上的认可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进而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立足工作岗位,更好地服务企业。
(一)提高对职业素质培训的重视程度
在开展管理实践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组讨论等活动,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职业思想内容,开展素质教学,针对各岗位各专业从业时需要具备条件与能力的不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也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专业和职业。通过职业潜能、职业分析、职业目标等,使学生对职业形成客观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与管理,进而结合个人的职业目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素养。
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职业,学生也要在日常参与过程中对于职业进行思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以职业所需的道德品质规范个人行为,在实习实训定岗劳动、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中,提升职业素质,提高综合素养。
(二)重视基础教学,完善学生人格品质
在职业素质培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基础教学,完善学生人格品质。当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着内容单一的问题,而现在社会背景下,面对我国朝着制造强国发展的职业教育需要,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修养。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坚持立德树人,组织职业文化教育,坚持身心并重,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开展职业能力教育。
高职院校要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养活动中渗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意识。其次,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需要结合学生情感认知,意识的发展规律开展职业心理教育,通过工匠精神渗透与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迎难而上的人生态度,增强思政教学效果。最后,职业素质教育需要根据新时期职业能力的多重多层次要求实现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发挥课程育人优势,将工匠精神渗透于课程活动中。除了通过将工匠精神渗透于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牢牢把握主攻方向,将大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为优秀的职业人。
(三)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开展职业素质的渗透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完善人格品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要树立正确观念,学生在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也要开展身心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水平,使其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投入社会开展工作实践。由于素质教育是一个持续的内容,因此,除了各主体担负教育职责之外,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也要开展职业素质的渗透,所以,教师要树立优良形象,通过榜样示范力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作理念、工作智慧、工作作风和优良品质。
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成为优秀职业人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素质和良好品质,使学生在参与中优化个人社会实践方法,并在各类型的活动中养成理解尊重自律公正、合作创新的品质,在实践中磨炼才干,增强素质。
三、结束语
面向学生既要进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于学习过程中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理解职业素质培养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除了在明确当前职业素质培养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素质教育的完善,以及日常管理中素质教育的强化,切实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雪芬.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工作与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结合——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开展学生公寓"6S"管理为例[J].科技视界,2013(26):2.DOI:10.3969/j.issn.2095-2457.2013.26.210.
[2]罗桂城.高职高专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J].轻工设计,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