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

杨秀平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麻沙中学,福建南平,354204

摘要: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之一,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时空观念的培养却往往浮于表面,使得学生处于一个浅层学习的状态。《中外历史纲要》于2019年起作为新版高中历史教材开始被部分省市采用,并在全国逐步推广。新教材属于通史教材,它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编订的。相较于过去的专题史教材,时空观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单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外必须主动探究,提升自己的时空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课堂;课外;培养
DOI:10.12721/ccn.2022.15705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历史学科是在时空基础上形成的学科,时间、空间是历史发展的两大要素,更是历史思维活动与历史意识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新课程改革及新高考要求,在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从时间与空间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探索历史发展趋势、理解不同事件在不同地域与阶段产生的影响,从而精准、深入、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

一、高中学生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现状分析

培养高中学生历史空间观念,需循其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现状。为了保障问卷调查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应根据教学大纲指导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维度,设置相应的调查题目。需要注意,问卷调查应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主题鲜明,且带有一定的趣味元素,以便于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对待问卷。教学中,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问卷调查的问题:其一,河南地、山东之地、关中平原、河西走廊等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指代时,你是否对它们所处的位置产生混乱的感觉?其二,能否写出我国10个及以上城市的古今名字?其三,能否简单画出我国每个省份的大致位置?其四,是否能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其五,在历史学习中,当看到一幅历史地图时,能否快速想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其六,一幅历史地图,是否让你想到其周边地区的情况?其七,你每天大概会花费多少时间学习历史?其八,课余时间,你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历史正剧类电视剧感兴趣吗?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一)提升共情能力,消除时空距离

高中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以及为了适应课堂教学和考试的需要,对于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背景的描述并不是很详细,导致在学生看来,这些只是单纯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要素的集合。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课本中的内容离大家的日常生活都太遥远了,好像与自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从而产生了距离感和隔阂感。这种距离感、隔阂感,是学生掌握时空观念最直接的障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面对上述情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量消除这种隔阂,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这就要借助相关资料来丰富课本中所学内容的背景以及细节,从而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

举一个例子,中国近代史是高中历史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离我们今天不过100多年,这100多年的时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非常短暂,但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依然会产生距离感。当然,这很好理解,100多年虽然放眼望去并不长,可是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遥远。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当时年代的普通人入手,观察一个普通人在当时的时代浪潮中是怎样的,学生更能对此产生共鸣,从而理解当时的时间和空间概念。针对中国近代史,笔者认为学生很有必要学习一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当中的第一篇文章,即《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实际的调查与研究,通过生动、易懂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的画卷,文章将当时的中国社会阶级划分为了六个部分,分别是地主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游民无产者。在划分的同时,作者还生动、准确地描述了各个阶级的现状和特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知,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时间、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而且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代入当时的社会中,分析自己属于哪一个阶级,想象自己在那个时代中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轨迹。

(二)打破学科壁垒,培养高阶思维

时空观念不仅存在于历史学科,还存在于其他诸多领域,如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等,并且在不同的领域中,关于时空概念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例如空间这一概念,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往往会认为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空间概念则被引申至了人类所创造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

由于日常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要求学生广泛地涉足这些领域,并且了解和掌握其中的时空内涵,有些不切实际。从实际的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具有时空思维启发性的书籍,例如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不是简单的幻想,它最重要的是能够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并且在遵循科学逻辑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会涉及物理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并且会将这些学科中的时空观念进行很好地融合,如我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三体》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奠基之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书中涉及许多物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多少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但只要坚持阅读下去,时空思维能力便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升。

为什么要强调打破学科壁垒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从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或正在推行的选课,再到大学里更为细致的专业划分,这其中体现的一个趋势是,我们学习的内容越来越细化,同时也越来越狭窄。“术业有专攻”,这是合理的,也满足了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是这样同时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人为地划一道鸿沟,以至于不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各门学科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同领域之间也是如此,打破学科壁垒,有利于促进个人思维的整体发展,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采用多元教学,创设时空情境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相应的时空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如在“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主要涉及的时空表达方式包括历史地图以及历史时间轴,其中,历史地图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恰当、合理地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充分挖掘地图中所蕴含的信息,带领学生认真解读地图,发挥地图的教学价值。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尝试运用这些时空表达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时空表达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空观念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素养,更是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需要把握历史“时空”特征,根据课程内容引入历史资料作为课程导入,启发学生的时空观念,借助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同一事件在不同时间点、空间位置的发展及其影响,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空体系,也可以采用比较法、现代教学工具等,为学生提供引导与辅助,使学生在探索历史事件、分析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时空素养。

参考文献

[1]施江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8(5):104-105.

[2]翟群娣.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7(29):56-57.

[3]宋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析[J].求知导刊,2015(4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