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教师要在“听说读写思”等多方面作出观照设计。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在诵读中形成言意共生;给学生传授语言鉴赏方法,让学生在个性解读中启动言意共生思维;角色演绎是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使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建立言意共生认知。读写结合是最常见的训练方法,教师适时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展开探究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在应用中内化言意共生认知,确保核心素养教育机制的落实。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做深度学习,不仅能够促进言意共生阅读进程,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潜能挖掘方面,兴趣是一项重要动力,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更是如此,能够避免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当实际开展文言文教学时,需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采取一系列有效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更加深入地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学关键为如何将教学难点转变成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懂得利用一些有效学习方法。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该深入探索并获取文章中存在的故事因素以及意象因素。 以《杨氏之子》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创设情境,能够迁移应用“……氏”,在古代人的言谈之间称呼为“杨氏之子”,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古人说话方式介绍自己。处于精读环节时,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阅读方式,比如教师和学生对读、学生和学生合作阅读等,从而让学生逐渐掌握对话之精妙,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再造情境,在此过程中学会迁移应用“未闻……”,语文教师用手指向自己,说道:“在下柳君平。”那么学生可以回答:“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此类举一反三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利用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蕴藏的魅力,并获得阅读乐趣。
二、根据学习情况合理设置目标
当教学目标难度过大时,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畏惧情绪,而当教学目标难度过小时,容易导致学生丧失欲望与动力,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教学目标难度过大还是过小,均无法发挥激励作用。所以要设置合适难度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其为达成目标而不断努力。当开展文言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减弱对学生掌握词法与句法情况的考查力度,加强对差异性学习方式等的应用,也就是教师以学生当前实际水平为依据,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最终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细读文章
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对韵律更加注重。古代,在细读诗文时往往会运用吟唱这一方式,主要原因是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针对小学生,督促他们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诵读要声情并茂,并要求他们在细读的同时感受文章情感、体会文中意境、培养语言感悟力等。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句子,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那么应该要求学生反复细读,从而逐渐明白其意思。针对学生细读,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以文章要求为依据,合理指导学生的语气、节奏等。任何一次细读均需提出确切、个性化的要求,比如读准字音、把控文章思路、感受与领悟文中意境等,进而实现“理解朗读”的目的。例如《伯牙绝弦》,搭配古典乐,情绪饱满地阅读文章,由此形成具体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随着细读的持续进行,方可从作者简洁、有力的语言中体会到千古知己诚挚的友谊,俞伯牙决心放弃终身爱好,采取决裂的方式表达对知己的哀悼与怀念。由此拉近学生和文章及作者的距离,促使彼此进行心灵对话,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四、加强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同样应该面向全班学生,强调自主学习,要求他们独立探索文章,并发现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探讨,从而有效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不用顾忌此种教学方式对教学进度产生影响,重要的是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散思维以及能否提高他们的能力。结合注释读懂文章之后,部分语句仍未理解,那么教师应该运用小组合作这一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不仅要分享自主学习中的成果,而且要提出自己难以处理的问题。 以《两小儿辩日》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孔子东游中的东游指什么?另一个是怎样理解“孰为汝多知乎?”对此,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将各小组的人数控制在四人,然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应合理引导学生,使其联系上下文,有逻辑地思考问题,接下来用自己的话阐述探讨结果,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共同辩论。另外,教师提出两小儿各自有何观点及其依据为何?要求各小组对此进行重点讨论。利用此类讨论方式,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为所有学生提供表达个人观点的舞台,使其积极获取知识,并且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结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文言文言意共生,主张言意共存、共建、共融,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健康发展,促进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教师要做好创新引读,为学生传授更多语言鉴赏的方法、创设更多适合的角色演绎活动,布设更多对接生活的读写任务,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言意共生追求生本课堂属性,教师从学生学科认知成长角度展开思考和调度,促进学生言意生长,为学科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丽.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J]. 华夏教师,2019,(20):77-78.
[2]杨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小古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 教育观察,2019,8(08):21-22.
[3]马晓燕. 课堂观察技术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衔接研究[J]. 华夏教师,2018,(0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