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探讨

朱坤玲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

摘要: 课程改革的推进意味着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对抽象思维和运算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难度也较大,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升实效性也是所有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由此,本文由笔者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出发,浅谈几点对优化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707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除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以外,还要做好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从知识讲解和思想引导两方面入手共同提升物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为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

1.重视课前预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活动的初始阶段,也是为课堂教学打好地基的基础环节,好的开始能够事半功倍,高效的课前预习能够降低学生面对新知识点时的茫然感,从而更快的转变学习状态,并且课前预习也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下节课的重难点,从而帮助学生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由此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要想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师就必须重视对课前预习阶段的设计,首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深入掌握学生的学情,科学的预习应当秉持着最近发展区理念,在难度设定上合理得当,从而确保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过程中始终都有积极的状态和良好的体验。同时,预习并非只是简单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鼓励学生据自己的预习成果对问题进行尝试性解答,自己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解答,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之前,教师可以从学生以往学习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入手引出第三定律,并鼓励学生针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以此在课前预习阶段为知识建构打好地基。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带头学科,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意识,并且新课标中也强调了对学生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而教师要认识到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思维能力从具象思维阶段向抽象思维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解时要避免空洞的口头讲解,应当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立体生动的情境,同时注重在情境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探索。例如在讲解《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人使用一个用过的塑料瓶,将瓶子的上半身剪去,在敞口处划定三个等分位置并用三条短绳系住,而三条短绳又共同系在一条长绳上,在瓶子内装满水。这时教师暂停视频并抛出问题,当这个人使用绳子甩动瓶子做竖直面的圆周运动时,水会不会洒出来?对于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都认为水是一定会洒出来的,也有少数同学持不同意见。接着教师继续播放视频,最后发现水并没有洒出来,至此视频结束。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没有洒出来呢?这个现象和什么物理知识有关呢?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主题,这时学生的状态经过问题思考和讨论也逐渐活跃起来,对问题的思考角度更加新颖,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得到有效提升。

3.强化互动交流,营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

过去在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课堂教学的主导角色,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也更多是从教师主观层面出发,这就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感被降低,课堂教学更多以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的形式呈现,学生所习得的也只是对教师思维的复制和模仿。而新课标强调学生要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将挖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探究和讨论的空间。对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增设讨论交流环节,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以团队的形式弥补学生个人的不足,也借助团队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比如在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个情景问题:由一名学生靠墙站立,用棍子挂着钟摆放在学生面前,然后让钟摆从靠近学生眼球的地方开始摆动,并抛出问题“这个钟摆会不会碰到学生的眼睛,如果会,是因为什么;不会又是因为什么?”随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这个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同观点的交流也启发了学生的灵感,从而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并且课堂氛围也因此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对物理教学的参与热情也被点燃。

4.拓展教学内容,增添物理课堂趣味性

当下伴随着高考改革工作的推进,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提升促使高中教学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点的刻板讲解,而是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基础上,拓展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应当在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而物理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无论在国内外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发展探索中有着无数科学家奋斗的身影,这些元素正是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的重要切入点,对此教师要在物理知识点讲解的基础上挖掘更多适合教学拓展的元素,在知识点讲解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做出引导。比如在学习牛顿定律的时候,教师在讲解牛顿定律内容的同时,可以拓展讲解牛顿作为一个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上抓住生活细节、坚持追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并从牛顿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科学家关注了生活中再常见不过却又被人们忽视的细节,并坚持不懈的探索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做出了留名青史的事迹。又或者拓展引入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成绩,如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系统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在动力。以此从人文主义视角对物理教学进行拓展,不仅为物理课堂注入了更多活力,也有助于在课堂上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逐渐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科形成的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将物理课堂打造成更加多元化的综合课堂,同时也通过对课外内容的拓展增强物理知识的魅力,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价值观念能够得到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推出为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身为教师,要深刻掌握新课标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找准切入点实施改革,广泛收集学生的反馈,为打造更加科学高效的物理课堂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