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策略

吴树荣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城东小学 365400

摘要: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拘泥于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还与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整体能力和整体的素养以及语文的语感等相联系。所以,教师要尽力捕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语文知识的迫切需要,才能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DOI:10.12721/ccn.2021.15704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即便如此,仍存在一部分小学生对语文阅读提不起兴趣,阅读数量未达到标准,进而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情、文学素养、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学生在有效阅读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扩充自身的文学知识容量,进而提升自身的创作书写技能。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锻炼,增加学生对书籍阅读的好奇心,将被动的、任务型的阅读转化为主动的、能力提升型的阅读,以提升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策略相对落后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学策略的制订及教学内容的填充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的阅读状况进行相关操作。但是现阶段一些教师的教学策略相对落后,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甚至有的教师故步自封,抱着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进行相关的阅读活动,在课堂上做甩手掌柜,将所有的时间都交给学生去支配。看似实现了教学策略的优化,实则会使教学活动逐渐失去效率。

(二)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存在障碍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学精力有限,无法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引和帮助。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阅读问题逐渐形成了堆积效应,对于个人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的养成会产生负面影响,需要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应对。但是,教师不重视进行阅读调研活动,也不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阅读问题;在课堂上不注重开展师生互动交流,也未能运用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在逐渐降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渐陷于困境。

(三)教师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当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立足点正是阅读材料。一些教师却不重视进行阅读材料的甄选,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没有和课堂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匹配。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挑选阅读材料本来是正确的事情,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走了样。一些学生对于阅读材料并不能深入理解,平常所学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知识也并不能进行实际的检验和运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师的阅读教学效率逐渐降低。因此教师对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应当慎之又慎,阅读教学的策略需要进行更多的优化。

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资质悟性各不相同,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对于文章阅读的理解。 所以说,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工作更加偏重于考试分数,一些作答标准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例如一些常规的教学问答:阅读文章—提出思考问题—学生进行讨论作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在这样的常规互动中,学生的阅读不够透彻,对文章的思考不够深入,就会局限学生的阅读认知。而阅读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思考能力为主,而非仅仅对单一问题进行解答。阅读的个体学生在解读文章时,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具体感受,产生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应当正视学生理性思辨的个性化,尊重、鼓励他们,而非直接否定学生的一些与标准不同的想法。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时,运用 “自主阅读——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文章,阅读中主动获取情感体验,引发思考,从而取得独特感受。接着在师生、生生共同讨论,平等对话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获得思维启迪,享受阅读之乐,体验之乐。最后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尊重理解学生阅读体验中个性化的思考,以形成性评价替代终结性评价, 才能更好地设计出适应现代化阅读教学的办法,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二)明确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对于学生和教师各自要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可以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整体的学习过程,可以让他们有自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整体的阅读,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探索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说、演、画、议,来替代教师的单一化讲解,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中,理解文章内涵,得到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保证学生是处于参与的状态,对于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语文的阅读能力提升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善于为学生铺设一片阅读绿地,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摸索教学模式,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将来进行深入的语文阅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才周. 试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7):208-209.

[2]许玮虹. 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J]. 文学教育(下),2019(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