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探究

​成凤

​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重庆,404020

摘要: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领域的根本任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有着独特的价值。无论是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或是“家国同构”的思想,抑或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都是对家国情怀的阐述和定义。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家国情怀”就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维度之一。因此,高中教师要秉承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的青年的信念,立足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 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05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标准研究的深入,在高中历史实践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从教学过程以及效果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具体包括:第一,教师对于教学立意的认识不够深入,关于家国情怀目标的设计不合理。部分历史教师对教学立意的概念模糊,对确立怎样的教学立意存在疑惑。因此,教师不能将教学立意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停留在爱国情怀教育上,导致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第二,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无法深切体会家国情怀的内涵。认真研读课标,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但是一些教师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于家国情怀素养所体现的价值追求认识不清,影响了历史教学定位。第三,课堂教学任务重,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较大,参与课外活动的动机不足。目前,历史是高考的主科之一,高中历史教师必然会面对更加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应试压力下也难以分心,这导致教学实践活动曲高和寡,难以达到实际效果。第四,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不足,难以承担起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任务,难以发挥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在新时期家国情怀教育过程中,历史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学生家国情怀的塑造。因此,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用努力和奋斗传递爱国之情。

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好本职工作,上好每一节历史课。首先,教师应把握时代脉搏,结合高中学生的成长阶段,设计充满新意的爱国主义课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设计课堂环节,让学生将目光聚集在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人物与爱国故事上,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自我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中国梦”的践行队伍中。其次,教师应组织学生广泛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辩证中认识爱国的意义。最后,教师应借助多元化手段,提升家国情怀教育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形式,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支持和鼓励利用多种形式开发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形式,在喜闻乐见的氛围中强化其对家国情怀的认知,深化其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二)明确教学立意,确定家国情怀的培育目标

教学立意渗透着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受历史课程标准的约束。因此,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选取家国情怀培育目标需要立足于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从多角度设计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引。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相关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价值三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在知识层面,学生应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前中英贸易的实际情况,以及鸦片走私的情况;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深刻认识鸦片战争以及战争后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在能力层面,学生应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情感价值层面,学生应从虎门销烟的史实中了解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认识导致“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体验

家国情怀教育是从思想认识层面提升学生、发展学生,因此,它不能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应该设计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情感上进行体验,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正确认识家与国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主动树立家国情怀理念。基于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如下方法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体验。

第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情境教学。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素材,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辩证思考历史问题等等,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塑造思想价值。第二,采取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或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问题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责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三,历史剧表演活动。厚重悠远的史实积淀、丰富多彩的事件人物、浓郁多彩的人文气息、简单明显的可操作性和强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等等,这些历史元素为戏剧表演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通过历史剧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历史情感,完善历史细节,深化历史解读,提高历史认知。基于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指导学生用历史剧的形式去体会,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第四,历史小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利用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学生整理资料、论述课题,探究家国情怀的内涵。

(四)组织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家国情怀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更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高中历史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回到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熏陶学生的心灵,以达到“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教师还可以利用本土资源,结合当地的发展历史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乡土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例如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以及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是组织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开放性的课外活动,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体会到民族崛起的艰辛历程,利用历史的人文情怀陶冶自身情感,增强爱国之情和民族精神。

结束语

总之,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但是,目前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此,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明确教学立意,确定家国情怀的培育目标;设计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体验;组织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想价值的塑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兆江.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与利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6):283-284.

[2] 张小霞.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J].科技资讯,2020,18(35):80-81+84.

[3] 何选.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0):151-152.

[4] 刘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3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