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精神疾病是一种相对较为特殊的病症,患者一般不存在生理上的症状,但在精神意识方面会比较异常,如精神分裂症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目前,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时,往往会出现依从性不高的问题,患者不愿与护理人员沟通,甚至会有较为严重的危险举动。对此,临床上应当提高重视度,优化并改进护理干预模式,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来提升护理针对性。本次对照实验中,深入分析了将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实际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54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均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实验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家属知情,同意患者入组参与实验,并已在相关同意书中签字;同时,患者不存在以下情况:哺乳期,妊娠期;沟通功能异常;合并有内脏疾病。且在入组后,根据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了使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男性,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52.03±4.58)岁。对比来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应重视关注患者的病情状况,并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①环境: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较多且整个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护理工作中应当尽可能的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首先应从环境入手,可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每天保持卫生清洁;同时可加强与家属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②心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如此可以为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甚至解开“心结”。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应当保持尊重,不要让患者感受到歧视,而且应与患者建立朋友关系,并逐步评估其心理状态,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中逐步促使患者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同时,也可适当举行讲座,多多讲解一些可以促进内心压力缓解的内容,且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以精神类疾病为主题,让患者感到平等、尊重[2]。③日常生活护理: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如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为其整理床铺、修剪指甲、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等;还可督促患者与患者之间交朋友;对于患者的疑问要知无不答。④健康教育:注意,该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对象为患者家属,护理人员要重视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让其能够了解患者的具体病症情况,同时定期举行相关会议为患者家属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内容,如日常注意事项、沟通方法等,而且因患者为封闭管理,要指导患者在探视时不要提及的内容,以保障患者不会受到刺激而出现过激行为。⑤社会功能训练:因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交会受到严重制约,护理过程中要评估患者的疾病康复情况,并适时开展社会功能训练,尤其要重视沟通能力、活动参与能力的训练,如在日常护理时,可让患者与患者之间交流,也举办诸如打牌、下象棋等娱乐活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评分。
其中生活质量评分选用SF-36 量表进行评估,包括物质能力、社会适应、躯体能力、心理情况四个方面,每一方面的最高分值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选用SPSS20.0,使用“x̄±s”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X2检验,若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依从性分析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来看,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得到显著提升,较之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活质量分析
表 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n)
经优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物质能力、社会适应、躯体能力、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当下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精神疾病,据调查统计,精神疾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占比高达50%,会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严重消极影响。目前,临床上可以将精神分裂症分为紧张型、青春型、偏执型等,临床护理难度较大[3]。
实验中,于观察组中实施了当下较为主流的优质护理干预,其具有更佳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中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可以说将“以人为本”理念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护理过程中,重点加强心理护理,与患者做朋友,并避免谈论有关精神疾病的话题,而且也为患者实施了更加优质的环境护理、日常生活护理等,在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患者依从性有显著提高,如实验结果中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更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适宜在临床上继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冉. 以交互式多媒体网络为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8.
[2]高亚斌. 抑郁、焦虑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及中医证候的差异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