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

吴小刚 郑新军 孙建军

浙江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衢州管理中心

摘要: 随着人们出行频率的增加,交通行业迎来了其新的时代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交通出行服务品质问题,这对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技术自从被应用于交通领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服务水平。以下本文结合某相关技术研发项目,阐述了其研究背景及创新技术应用要点,希望能够为该行业工作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位置;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技术创新
DOI:10.12721/ccn.2023.15727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互联网+位置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模式是依托于网络技术、定位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多种先进科技所诞生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技术,具有很强的集成化、动态化、平台化特征。其功能是可以研究不同用户不同位置的交通信息,并为每位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该服务模式的建立是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提升道路交通公众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的必要举措。

1研究背景

互联网技术在交通行业中的深入应用,为交通管理部门及时了解道路交通信息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使交通实时化管理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基于互联网的交通服务技术,我国也已经建设了多种信息发布系统。但是各信息系统目前还相对独立,联动功能方面的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进一步扩大信息手段的时空覆盖面,提高道路路况的实时判别和综合预测能力,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技术创新理念得以提出,这是我国交通事业向着智慧化管理方向发展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2主要研究内容

2.1面向不同终端的差异化信息推送机制

现在交通服务类的终端平台类型比较防风服,包括地图平台、车载终端、路侧电子信息屏等,基于不同平台的功能差异,所需提供的交通信息实际上也有所区别。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技术研究了交通信息的发布内容、发布时间以及发布范围之间的联动关系,分析不同场景下影响交通事件时空范围的关键性影响因子,通过建立交通事件影响范围预测模型,实现了同时根据事件区域位置和终端位置信息,针对同一事件向不同终端展示不同信息面资源的功能。

2.2基于知识图谱的出行画像模型

构建画像模型是当前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用户行为进行个性化分析的一项重要技术,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技术研究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开发。通过获取目标用户的出行信息、所乘坐的车辆、搜索的位置点等数据资料,利用大数据技术生成每位用户独立的出行数据库,建立独立的用户信息图谱,用以丰富画像模型。然后从模型中提取用户的出行偏好特征,为各交通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持。

2.3伴随式信息服务技术体系

伴随式信息服务技术体系的核心优势是“伴随”服务,即:向用户提供出行全过程信息引导。比如,不同位置的实时路况、预计旅行时间、车道引导、车速引导等。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技术研究融合了诱导分流理论,研究多场景下的诱导信息发布策略,从人、车、路、后台和多终端之间的关系出发,建立数据关联机制,使公众每动一步,都能够获得随之而变化的交通信息引导,获得沉浸式服务体验。

2.4多终端协同的智能发布载体

在体现不同终端信息差异的同时,对于一些关键的信息资源,多终端平台也要实现信息的统一,否则用户需要同时使用多个平台,也会存在诸多不便。基于此,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可结合现实路网可行条件限制、驾驶员决策行为的因素,计算路网的最优动态交通分配结果,同时还可以借助动态交通流模型,通过反馈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方法自动生成发布策略,为多终端提供协同信息服务。

3关键技术创新点

3.1基于多终端联动的交通信息推送方法

考虑到现有交通信息化服务系统内容宽泛、粗放等缺陷,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技术创新提出多终端联动的交通信息推送理念。通过对影响交通流和交通密度的因子全面回归分析,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交通趋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收集最新信息并更新动态评估结果,建立事件影响范围与多发布终端的推送逻辑,根据事件与发布终端的位置关系,形成不同终端、不同位置区域的动态差异化信息服务。

3.2构建了公众驾驶行为、出行路线等画像模型

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强调了在交通事故预警和提醒方面的数据支持,特别是出行高峰时间节点的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服务,比如高速公路拥堵等。利用交通数据分析用户的出行画像,提前预测用户的出行路线,并将广大用户的出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研判,及时判别哪些路线出现交通安全风险的可能性更高,同时也将已经出现交通拥堵等现象的路段信息推送给用户,便于用户及时调整出行计划。

3.3路网交通诱导分流区域确定与节点优选

出于交通优化管理需求,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了路网交通诱导分流区域确定与节点优选服务。在达到交通管理成本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交通秩序维护原则,提出诱导分流区域初选和优化两步确定方法。将路网节点按照重要度重新梳理整合,采用优化加权的相继平均算法构建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为出行用户提供均衡路径选择策略。

3.4实时精准、连续交互、个性定制的信息服务系统

借助动态交通流模型,通过反馈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方法自动生成发布策略,通过终端APP平台向用户提供差异化信息,不同等级用户在不同位置可以接收到针对性的路域影响范围内的预警信息、特殊气象、最佳路径规划决策、运输信息等,从而实现面向个体用户位置的“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后”全过程精准化伴随式服务。

4技术成果和效益

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借助新基建政策优势,迅速优化了既有交通服务机制,提高了道路交通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全面性。通过构建该服务体系,不仅可以助力用户出行,而且为提升路网综合管理水平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有助于减少高速公路管理运营成本,提高交通管理的实效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突出。

5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阐述不难发现,基于互联网+位置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特征,应用于交通领域当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并增强客户终端的个性化交通信息服务能力,给人们带来贴心的服务体验,技术推广空间十分广阔。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应当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学习该方面先进技术理论知识,深入探索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路径,为推动行业长效健康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相淳.基于Android系统和高德LBS服务的互联网+无人机位置报告系统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0, 38(9):2.

[2] 王让会.基于北斗导航卫星与位置服务技术的生态物联网应用模式[C]//卫星导航定位与北斗系统应用2017——深化北斗应用 开创中国导航新局面.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2017.DOI:ConferenceArticle/5b585675c095d715a431f848.

[3] 涂娅敏,张云霞.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析[J].中国交通信息化, 2017(8):4.DOI:10.13439/j.cnki.itsc.2017.08.006.

[4] 杨艳芝.基于"移动互联网+"概念下的地铁智能出行服务方式设计分析[J].消费导刊,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