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理念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即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视作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不同个性、拥有多样化需求且时刻处于发展之中的个体。因此,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首先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以知识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组织流程,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开展物理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 初中物理教学中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一)、实施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是夯实学生物理基础的必由之路
因材施教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起点,以分层施教、分类指导为核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制订适宜的学习方案,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消除学生间的两极分化,且在分层教学中,会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策略,让学生通过自己喜爱、习惯的方式理解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内化物理知识。不仅如此,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层教学模式可以将物理教学内容细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物理相关问题,在教师指导及同伴帮助下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将物理学习中所获的经验、方法等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可见因材施教理念下实施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是夯实学生物理基础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教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针对不同学生提供相同的教学内容、制订统一的教学目标及方案,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学习十分简单,便在物理学习中产生应付、懈怠心理,只注重机械性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初中物理课程难度大,自己没有潜力学好、学会物理知识,对物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且只能理解较为简单的物理知识,无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基本的实际问题。此种教学方式最终导致 “吃不饱”“吃不了”现象的发生,违背了教学的公平性原则。而在因材施教理念下,教师积极构建并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确保物理教学与学生需求对接,是实现教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二、 因材施教十余下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划分学生层次
因材施教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构建、实施的前端环节为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教师需要转变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均衡且个性化的发展,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全面采集学生信息,在学情分析、师生沟通、家校交流的前提下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及行为特点、兴趣爱好、物理成绩、学习理解能力等,结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科学划分学生层次。其中,C层次学生的特点为物理观念淡薄,无法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常见现象;物理思维受阻,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思维能力薄弱;物理实验能力偏低,无法自主组织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推导正确结论;科学精神及态度尚未形成,缺乏严谨细致的学习品质,物理学习态度不端正。B层次学生的特点为物理观念较好,可从物理角度看待生活;物理思维初步发展,但创造性、批判性、反思性等高阶思维能力尚未形成;物理实验能力较强,但实践力与创造力不足;科学态度及精神初步形成,但遇到困难问题时依然会出现逃避、应付等不良心理。A层次学生的特点为物理观念强烈、思维活跃、物理实验能力强、科学态度及精神初步形成,但自主学习能力依然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找准学习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既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又需要确保物理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分层目标设置上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因材施教及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认知及物理学习基础水平对接,确保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内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互助学习、阅读教材、分析拓展性资料等方式逐步达成学习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取得“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效果,以此为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目标导向,让分层教学更有意义、更具实效性。
(三)、精准教学指导助推学生分层学习
因材施教视域下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重在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切实学习需求,精准划分学习内容层次,以精准教学指导助推学生分层学习,帮助学生逐步达到分层学习目标,在确保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方式契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建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从而促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个性化的物理学习策略。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分层教学中,因本节课以实验为基础,且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差异性较大,导致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成效。所以,教师可以在实验探究阶段从不同层次内选择一至两名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学生结合自身优势、特点等承担相应学习责任,例如A层次学生负责制订实验方案、B层次学生负责组合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C层次学生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及现象等。此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优势互补,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策略。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分层设问,请C层次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实验中的发现,请B层次学生总结实验注意事项,请A层次学生分析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在发挥不同层次学生优势的同时以A、B层次学生带动C层次学生,实现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设计作业分层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因材施教理念下,作业分层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进步程度,为学生层次的调整提供依据,且分层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产生改进自我的内在动因,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作业分层设计,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同时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完善物理分层教学模式。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作业分层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作业内容及形式。其中针对C层次学生设计概念辨析、判断正误、基础知识填空等指向物理基础知识的作业;针对B层次学生设计看图以探究问题的作业,旨在培养B层次学生提炼、整合及分析关键信息的思维能力;针对 A层次学生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以拓宽A层次学生视野。在布置作业后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统计分析学生作业的完整质量及情况,进一步划分学生层次,为学生提供作业指导。
结语:综上所述,因材施教视域下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需要教师以学情分析为基础,把握学生学习信息、学习需求及特点,在科学划分学生层次的前提下设置分层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分层学习并设计分层作业,以此确保精准施教,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桂英.基于因材施教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1(06):46-47.
[2]仲伟进.注重个体差异 落实因材施教——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差异性教学[J].新智慧,2020(2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