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熊佳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摘要: 中国舞蹈学自198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史。在这40年间,舞蹈研究生的教育之路为舞蹈研究事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舞蹈研究生教育对舞蹈学科乃至整个艺术史学界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启示作用。从舞蹈研究生招收的历史来看,舞蹈学科建设从无到有,直至今日近百所的招收单位,40年里蓬勃发展。从舞蹈研究生招收的现状来看,当下舞蹈研究生教育多样化、普及化。但40年来舞蹈研究生教育仍存在学科建设混乱,人员培养课程不明确等问题。对于历史与现状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以史为鉴更好的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舞蹈;研究生;教育;历史
DOI:10.12721/ccn.2022.15706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舞蹈硕士研究生教育自1982年开始招生,博士研究生教育自1997年开始招生,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沿革带来了舞蹈学科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舞蹈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与问题展开分析,以期为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和线索。

一、历史回溯

舞蹈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的春天。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董锡玖老师的号召下,开始设立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机构。1981年12月的寒冬中,欧建平与冯双白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招生考试,并成为了中国第一届招收的舞蹈硕士研究生,拜于中国舞蹈界泰斗—吴晓邦先生门下。在当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开设了诸如《新舞蹈艺术概论》《舞蹈学的学科建设》《魏晋南北朝舞蹈史》等多种史论相结合的课程,并且其跟随晓邦先生进行舞蹈实践。

舞蹈博士研究生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997年。吴晓邦先生是中国首位获得舞蹈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但首位指导了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则是王克芬先生。其生袁禾于1997年入学,毕业于2000年,成为首个获得舞蹈学博士学位的学生。

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系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导师为资华筠先生,学生则是世人舞蹈研究所所长的罗斌。

截止今日,舞蹈硕士研究生教育之路已走过40年,博士研究生教育之路也已走过25年。从当初“前海学派”的独此一家,到今日舞蹈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化。艺术类招生规模与学科发展同步壮大,为舞蹈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二、现状分析

舞蹈研究生招收大体上可以分为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两者培养方向各有偏重和不同。

首先从学术硕士来看,在课程设置方面通常为三年制,以毕业论文写作为毕业要求和限制。以笔者所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来看,由于其是艺术类专业院校,各门类艺术专家学者汇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不仅偏向于舞蹈方面,亦有艺术哲学、艺术理论等方向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其他艺术学科的内容知识与方法也能够较为清晰的进行讨论。但大部分为综合类院校则不具备此等优势,在人才培养上相对来说较为狭义,更加注重舞蹈本体学科理论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科视野的狭义性。

其次从专业硕士来看,在课程设置方面通常是两年制,以毕业晚会表演为毕业要求和限制。在培养方面更加注重舞蹈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了专业性硕士难以与舞蹈本科及大专院校进行区分,落下来“大专盖帽”的弊端。舞蹈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随着舞者的年龄增长,其舞蹈功底及伤病必然会使其舞蹈表演不如专科院校的青年舞者。因此,探索舞蹈专业硕士的优势所在,亦是非常必要的问题。

三、当前问题

总体上来说,虽然舞蹈研究生教育四十年发展良好,但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问题的出现。首先是学科分类设置不清的问题,艺术学下属门类舞蹈与舞蹈学概念的含混问题可能直接导致课程设置上的不同,舞蹈学是应该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上的学习?其下属分类是否可以分为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批评。舞蹈是应该更加注重实践上的培养?其下属分类是否可以分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和芭蕾舞?其次,是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由于近年来舞蹈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大幅度增加,随着而来的则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课程的重复化与单一化。

综上所述,舞蹈研究生教育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小小机构中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吴晓邦先生所带的第一届研究生欧建平、冯双白今日也早已成为了中国舞蹈理论界的学术泰斗。历经四十多年的飞速发展,舞蹈学科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早已不是某所学校、某位导师的一己之力。路漫漫其修远兮,舞蹈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依然是一个艰巨、漫长而又光荣的任务,它需要大量的经验、优秀的师资、教学的积累、学术的复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做好基础性的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任务,才能看到一个充满光明与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江东:中国舞蹈学研究生教育漫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4),p25-29.

2. 欧建平: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30年,艺术评论,2013(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