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巧妙渗透

尹召丽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初级中学,山东临沂,273305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群体的重点关注内容。这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优化教学设计依然是传授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要想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互动需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打造出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历史课堂。所以,如何提升教学能力,创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并带给学生良好体验,成为历史教学所注重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84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家国情怀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所以,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对家国情怀进行有力的渗透,历史教师就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针对历史事件作详细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更深层感悟和理解。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这个时候通过历史课教学,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种大势所趋。唯有培养社会、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才能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助力中国越来越强大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才能够真正地让人才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因此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也要作为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重要标准,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但是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当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缺乏正确的认知,并不能真正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甚至有一些学生在负面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对其长远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的生活场景往往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很少能接触到复杂多面的真实社会。再加上现在网络媒介高度发达,媒体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泥沙俱下,一些学生从网上接收到了部分负面信息,且未加筛选和未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从而导致出现理想信念异化的现象。在单一化的视角下,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到的世界而形成的认识,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偏差,进而影响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生成。从初中历史老师层面上看,尽管历史课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育人任务,但是当前有少部分初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课标意识,忽略了历史教学的长远作用,上课还停留在简单的“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的阶段。单调枯燥的授课方式难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真正产生兴趣,甚至对历史科目的学习产生倦怠甚至抵触情绪,这样也就无法从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和做出理性选择。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借助实事案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传授知识时,自主思考能够深化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探讨“家国情怀”的课程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弱,所以学生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很容易形成冲突。在施教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促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加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举例来说,比如在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当时的影像——人潮涌动、气势恢宏,从而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香港、澳门与中国大陆历史的回顾,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将事件内涵进行升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育者需要灵活巧妙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让课堂教学的氛围得以优化。新时代的学生生活在信息快速发展的环境之中,他们接受信息化元素是非常快的,使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育者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如设计多媒体课件等,并且确保设计课件的质量,促使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将相关历史素材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很多英雄人物为了国家发展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提升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认知。如何通过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新趋势,改变以往教学观念,建立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二)结合传统文化完成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感到骄傲。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理论知识、增强学习效率和质量并不是唯一目标,教师还要能够通过引导,让学生建立历史思维。

例如,在学习《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时,学生对宋朝的历史有一定的理解,对其中的历史人物也都有所认识。但在讲经济时,教师很容易将它展示得过于生硬。宋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在政治上偏安一隅,但是在经济上却非常发达。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入故事场景,比如《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宋朝的集市,已经出现了现在的外卖业务,而且宋朝拥有很多能工巧匠,为改善宋代的生活面貌而不断努力。宋朝的整体生活幸福感比以往的朝代要好。

(三)组织小组合作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深度理解

要想做好家国情怀的培养,教师就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内心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历史课堂不应局限在教室之内,学生往往能在社会里学到更多、更生动的历史知识。改变现在单一的教学形式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其中的重点在于改变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参与不足的问题。现在已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师要积极地借鉴并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比如在讲到中国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这是中国历史中的“千百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一危急关头,中华儿女不顾危险,救亡图存,共同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抗日战争史。教师要把握好这一阶段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在课本上学,还要到抗日纪念馆进行参观,播放历史录像资料,宣扬革命老兵的事迹。此外,很多红色地区更是举办了抗日英雄纪念活动,作为历史教师,可以在这样的纪念日带领学生去革命老兵的住所对抗日英雄进行慰问,倾听老英雄们讲述抗日战争的故事;也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抗日英雄纪念活动,去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精神和人民的伟大,通过丰富教学活动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以及丰富的课外历史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肖佳星.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2020.

[2]肖瑜.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讨[J].名师,2021(35):61-63.

[3]季卫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