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建筑建设质量。为此,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混凝土材料的控制工作。混凝土的主要用途是构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所以施工单位还需要研究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科学地使用施工技术,强化施工效果。
1土木工程建筑中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因素
1.1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水泥在与水分混合后发生反应,进而产生诸多热量,这也是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大幅度提升的主要热量。众所周知,大体积混凝土的横截面较厚,一旦水泥出现水热化现象则会集中在结构内部,再加上内部结构散热速度较慢,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在极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并且混凝土导热性能不高,初凝时无论是弹性模量还是强度普遍不高,为此在发生水热化后温度骤然升高,对变形产生的约束力较小,温度应力也随之降低,伴随着混凝土初凝与终凝时间的不断延长,其自身弹性模量及强度有所提升,并且对收缩变形产生强烈的约束力,进而形成温度应力。
1.2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
结构变形变化不同,但是无论何种自由变形都会受到相应阻碍,并且阻碍变形的主要因素即为约束条件,而约束条件又分为内外部约束两种,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基础往往为大体积混凝土,其需要承担均匀温差和收缩,为此,外约束力占据核心位置。基础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下部地基对温度变化产生一定影响,外约束力也由此产生,上述已经讲到混凝土初凝阶段温度上升及弹性模量普遍较低,相反应力松弛度较大,这就造成混凝土与基层衔接上牢固性不高,降低压应力。如若温度下降就会形成拉应力,当其超出混凝土所承受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势必会形成垂直裂缝,对整个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1.3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基础部分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外界气温的变化对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开裂有重大影响,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是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散热温度和结构的散热温度等各种温度的叠加之和。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有着直接关系,外界温度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这种情况下混凝土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而会造成过大温差和温度应力,温差越大产生的温度应力也就越强,如若温度应力过大甚至超出混凝土结构自身固有的承受范围则会产生裂缝,影响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
2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2.1混凝土配置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配置混凝土是最基础的一项技术,该技术看似简单,却关乎整个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水平,施工人员在配置混凝土的过程中根据相关规范、标准并结合自身经验严格操作,以项目工程实际需求为主,对施工所需材料进行准确配比,确保砂石、水泥、胶合剂以等各种原材料比例的准确性,依据制定的配置流程进行制作。例如:在对砂石进行配置时,搅拌混凝土之前要精准测量出砂石含量,以此明确其配比状况。在明确混凝土各项原材料的比例之后,首先要进行试验,如果调配出来的混凝土满足工程的要求,方可调配大量混凝土,经试验检测发现翡翠林溪花园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含水量控制在1.0%以内,氯离子含量不超过0.06%,各项参数均满足标准要求。
2.2混凝土浇捣技术
混凝土施工的过程的质量控制,从原材料源头严把进场关口,科学经济合理的配制混凝土配合比,在混凝土搅拌、运输、塌落度和水灰比检测等方面,严格执行每工作班至少抽样检查两次混凝土塌落度,在浇筑过程中按照标准选择相应的施工设备,以此确保浇筑过程的连续性,并随时检查现场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和质量、振捣方式、浇筑高度、施工缝的留置情况。如果浇筑的为基础底板类型混凝土结构,受到其厚度影响在浇筑时需要采取相应散热措施,以免基础底板结构温度变化较大,增加温差进而引发底板裂缝,如果对建筑墙体混凝土结构进行浇筑一定要确保浇筑的强度以及稳定性,尽可能强化墙体的施工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浇筑之前,可将相同砂浆浇筑于墙体底部,随后对墙体进行分层浇筑。振捣是混凝土浇筑的重要环节,振捣设备等因素均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混凝土厚度选择相应振捣设备,其中混凝土板厚度小于30cm通常选择平板振动器,倘若浇筑面积比较小可以选择插入式振动棒。另外,在使用插入式振动棒时,振动棒与混凝土表层保持垂直状态,并且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同时确保插点排列的均匀性,按照插点顺序逐一移动,真正做到均匀振实。需要注意在移动振动棒过程中应该控制好间距,确保移动间距小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也就是30~40cm最佳,在对上一层进行振捣时,振动棒应该插入下一层5~10cm处,确保两层混凝土黏合。
2.3混凝土养护技术
后期混凝土的养护同样对混凝土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科学选择养护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现阶段混凝土膨胀剂使用较多,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施工,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检查是否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养护,是否在其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或者草席,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洒水确保表层湿润度,进而达到预期养护效果。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查,按规范要求随机留取混凝土标准养护试块和同条件养护试块,但是针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养护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该不少于28天;其次,如若混凝土可塑性不高,应该在浇筑洒水之前开展相应的喷雾养护工作,相反如果混凝土可塑性良好,混凝土浇筑后6~16h以内进行洒水;最后,确保混凝土养护工作连续性,保持表面湿度,否则会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4进一步强化混凝土抗裂性
第一,掺入一定比例的增强材料,在原材料配比不变的基础上掺入一定比例的增强材料,以便进一步提升混凝土强度,其中增强材料主要为金属纤维材料以及无机纤维材料两种类型,将其中任意一种加入原材料中既可以强化混凝土强度,且有助于其耐拉性的提升,从根本上提升混凝土抗裂性能。第二,掺入一定添加剂,为了提升混凝土质量,避免裂缝产生,需要掺入适量添加剂以此改善混凝土的收缩状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其膨胀率进行试验,确保混凝土膨胀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这样才不会出现收缩或者变形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根据工程实际状况合理选择添加剂,控制好膨胀率。第三,加入配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配筋可以提升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实现提升混凝土强度和抗裂性的目的,避免裂缝问题发生。
结束语
要想不断提高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水平应该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实践,进一步提升应用水平,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规范及要求对混凝土施工内容进行完善,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操作流程,加大混凝土结构问题研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以土木工程建筑规范要求为核心,科学选择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并以此为前提拟定管理计划,将混凝土结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确保土木工程建筑质量,循序渐进地提升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梁小英,丰瑛,张小利,等.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运用[J].建筑科学,2021,37(9):183.
[2]蔡少奇,高建文.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难点分析[J].长江技术经济,2021,5(S1):70-72.
[3]赵龙.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策略[J].冶金与材料,2021,41(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