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现状
广泛性焦虑症状主要以持续性的紧张不安、伴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度警觉为基本特征,在临床上属于慢性焦虑障碍类疾病,十分常见,难以完全康复,其发病率正处于逐年上涨的趋势。而临床上常见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主要是采用对症药物治疗的方式,并未具备特殊疗法,对于患者后期疾病根治和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存在困难,也会导致患者身体功能下降,机体疲惫不安,无法适应正常生活,工作效率下降。综合性采用针灸推拿技术联合心理疗法,在对照研究中可以发现效果较优,有效减少副反应。通过心理量表评估其治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具体资料
2.1资料
此次实验主要选取某医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共收治的8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在37-60岁,平均年龄为39.41岁。研究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2-57岁,平均年龄51.13岁,平均病程3.15年;对照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7-60岁,平均年龄48.23岁,平均病程2.7年,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
研究组主要采用针灸推拿合并心理疗法对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而对照组主要采用口服阿普唑仑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患者的选取分配均符合无规律分配的基本原则,满足统计学指标及参考标准,整个实验内容和实验分析目标均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和配合。
2.2评定方法
此次实验主要将观察组与对照组这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一,二,四个月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临床疗效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的评估。可以发现研究组的整体评估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效果较前更优,值得应用与推广。这两种量表要求所纳入的患者年龄应在20-60岁之间,同时除了广泛性焦虑症状外心电图、B超、肝功、肾功、血尿便常规等检查均处于正常范围,排除严重躯体障碍,如有严重自杀倾向、精神生活依赖和消极症状等。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的整体量表评分更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治疗效果更优,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
2.3统计学处理
此次实验结果采用SPSS统计学资料进行计数计量分析,可以发现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方法
研究组在采用针灸推拿结合心理疗法进行临床干预时,主要利用各穴位的联合配合来改善神经紊乱,达到调节脾肺、稳心安神、疏通经络、滋阴养血和疏肝解郁的作用。一般联合应用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手三里、太冲、行间、大椎、百会、风池和头椎等穴位。结合心理疏导来达到心理干预、放松治疗的作用,需要整体观察治疗疗效持续六周左右。而对照组需要口服阿普唑仑进行治疗,起始服用0.8毫克,并逐渐增加至2.4-3毫克,联合观察六个月内的治疗疗效。
在实验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组中存在一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由于针灸治疗途中产生晕针现象,在通过口服温热糖水且休息不到30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并未出现其他不适症状;而对照组在服用阿普唑仑药物后,多会出现嗜睡、头痛、肌肉松弛和头晕等不良反应,在治疗期间的六个月内,两组患者在肝功、肾功、心电图、血尿便等常规中较前均未出现明显差异,其对比治疗与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总的来说,广泛性焦虑症在社会日常正常生产生活中十分常见,属于精神类疾病中的一种,以发作缓慢、持续时间延长为基本特征,缺乏显著病因以及具体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紧张、心惊和害怕等症状为主,并具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容易复发且迁延不愈,难以自愈。在临床治疗中多以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作为核心疗法,药物疗效值得肯定,但耐药性差,成瘾性高,存在严重的戒断症状,对于患者后期恢复日常正常生产生活具有影响和干扰。此次实验研究主要利用中医推拿针灸技术合并心理治疗来探究广泛性焦虑症的康复效果,而通过实验论证可以发现此方法几乎不存在副作用,降低治病痛苦,克服西药局限性特点,避免患者过于痛苦而失去治疗信心,提高生活治疗,积极主动配合进行临床干预,充分展现中医治本的基本理念,整体治疗疗效有效率高达84%,患者对于该疗效更易接受且更易适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观察[J].朱海芳,罗君亭,刘金泠,方锋峰.当代医学.2019(07):91-93
[2]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观察研究[J].芦玉琴.双足与保健.2019(1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