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以“减负提质”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实践初探 ---科学评价 教研转型 科研助力

郭维丹

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成都,610078

摘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因为不同,世界才如此精彩。毋庸置疑,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也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在减负提质上我们也尊重个性,想法设法地去努力。
关键词: 减负提质;教学管理;实践初探
DOI:10.12721/ccn.2021.15702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科学评价,目标清晰

教学管理中我们去分析每个年级,每个班的半期和期末的质量监测数据,因为数据分析,质量监测在原有的教学管理做法上有了新的发现和改进。利用数据,聚焦教学管理。

1、名优先行,引领示范

我们利用校内的优质资源做到“名优先行,示范研究”。

我校的骨干老师,在教学中通过研读半期和期末数据,调整教学设计,落实教学目标,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作业设计上有新的做法,比如:英语老师凭借在校听写满分,背诵过关、平时检测进步等方式获得作业减免卡,课堂的主动成就了课后的轻松。数学组老师通过微信小程序,让学生制作微课讲解数学题,全班分享,提高了作业的效率和质量。表面上看学生的书面作业少了,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自然学生的成绩也还不错。

2、青年教师,成长探索    

不仅关注名优教师的发展,青年教师也在探索中成长。他们锐意创新、深耕课堂,不断成长。我校有位年轻语文教师,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和听课观课,发现了这位老师教学中的长短板。

于是,在三年级上期的期末考试后,我们和这位教师一起对全班学生期末试卷进行了分析,通过和年级其他班级的数据比对,发现阅读和写作是该班语文学习的短板。在语文组团队的帮助下,老师撰写期末质量分析报告,研读报告、确立微课题——《利用课堂,有效提高学生个性表达》。大家走进课堂,探讨、交流,不断激励和帮助她。在课堂上,她锐意创新利用微学堂、花园TED演讲、整本书阅读、趣味童诗创编、童话续写、班级舞台等多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变得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精彩表达。

我们深知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规律,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因此确定目标时,可认定达纲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方向,在他们的心里,除了完成大纲目标以外,争取完成提高目标。总之,要设法让全班几个层次的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比如:写作是一项技能,是孩子们未来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写作更是一种精神的颐养,可以拓展生命的疆域、延伸灵魂的轨迹。目前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写作时感到困难,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大家公认的难点。对此,我们细致梳理了1-6年级北师大版教材中所有关于写作的金钥匙,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们确立了写作课程的总目标:低段:“真”,真实,让文章做到有根有据;“趣”,有趣,让文章充满童真童趣。中段:“详”,详细,让文章有血有肉;“美”,生动,让文章有声有色。高段:“深”深度,让文章有情有义;“活”,灵活。让文章丰富灵动。依据这个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写作难关,制定写作小目标,降低习作难度,分散训练重点。我们尝试制定分年段的分级目标,简化难点,分层达成,于是,我们尝试开设了“微写作”的校本课程。

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例:

企业微信截图_20250115154534.png

这样,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孩子有了更多同伴资源的学习之后,再动笔也感到得心应手了。正是这样根据每学期期末的评价,老师抓住学生学习的长短板,逐一清晰自己教学的目标,不断缩小短板和差距。

二、教研转型,减负提质

数据评价,让更多的老师有方向、有信心,为了更好地形成校本研究的氛围,让不同水平的老师都能积极参与到微课题研究中,我们尝试了双管齐下的群体研究方式。

小学校微教研,确保课堂教学低耗高效。花园教学工作切实推进教研转型,以微主题、微组织、微片段来营造微课题、微课堂和微课程,进而改变整个教学生态——“微教研”我们深入课堂,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节、教学事件、教学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微教研活动主题不求“大而虚”,而是“小而活”;教研程序不求“全而多”,而是“简而真”;教研时间不定“时长”,只求解决一个真问题,实现真研究、实研究。花园微教研探索切实做到人人参与:共确立微课题15项,微教研342次,微课堂36节,微讲堂15次。

三、课题研究,成就师生

课题研究带来的专业提升与幸福体验是阵痛后的美好,付出后的收获。我们努力为老师们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1、生植课堂,立足研究

语文团队在骨干老师的带领下以微写作为研究点,构建了微写作系统,确立了单纯集中的目标,树立了具体明确的内容。我校以骨干教师为领头人,深耕课堂,将教学视野投向“微观世界”,在精准的教学训练当中,扎扎实实,地探寻,让教学尽可能做到“精准”“有为”有效。能够有效地在有限教学时间内,促使学生学业能力的提升。年级组内通过共读年级报告单,发现年级同性问题,团队研究,发挥各自不同的教学特长,多角度、多方法探索改进策略,殊途同归,教学管理人员则关键在于引领教师有意识收集成果、提炼经验,并努力为教师提供平台、推广交流。

2、自主突破,形成合力

正是学校的助力,不断鼓励老师们以研究的视角去迎接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难题。正如我校的科研课题《小学语文诗词研学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来源于优秀老师对诗词的专注研究,学校成立了以骨干老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让一个老师力量转变为教学科研的合力,让研究的目标更加明确,策略更加清晰。正是因为科研的引领,老师们练就来了内功,语文组部分老师有幸参加了2019部编教材教参的编写。是因为科学研究让老师们体会到了教育的幸福!

四、多元课程,花开校园

基于新人文主义的理念,我校创设多彩的课程,营造良好的生态。我校构建了新生课程之小种子课程,毕业课程---蒲公英课程;匠人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中医文化课程。研学课程---相约7号线,博物馆课程等。主题课程,整合教材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儿童社会生活、情感体验,实现主题教学课程的整体构建 。例如:岁寒三友、春天课程。特色课程--足球课程、财商课程---《我们的城市》《理财小高手》、入队课程---红领巾课程、德育课程--甜蜜课程。我们立足课堂,扎根实践,在落实国家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寻找到学科与活动两大基石的整合融通的路径,花园的多彩课程深入研究,探索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素养的课程形态。减负提质,我们花园人一直在努力,力求让教育润泽生命,让花园赋予孩子斑斓人生,学校是一段旅程,花园人一起携手在“城市里的花园,花园里的学校”探究、创造。我们想方设法为孩子们找到了一扇又一扇的门,温柔地推开它,和孩子们携手走向通往未来世界的旅程。

参考文献:

[1] 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分层教育[J]. 张晓涛.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8(02).

作者简介:

郭维丹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语文老师,教导主任。成都市优秀班主任,青羊区优秀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