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落实,需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而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固然重要,但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样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现实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偏差,使得部分学生过分重视成绩,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课堂上通常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不能灵活运用教学道具和多媒体,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对于所学的知识也不能及时消化和理解。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方式不灵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较少,对于课堂问题也不愿积极回答。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不能确定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接收到其输出的信息,也不能确定学生对其信息的理解是否到位。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因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而渐渐失去授课热情,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氛围较为严肃
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耐心和严谨性,还需要学生具备发散的思维和灵活的逻辑。因为数学的逻辑性较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专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教学过程较为紧张。这样,相对严肃的教学氛围,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较为严格,对回答问题出错的学生会给予严厉的批评,这样会增加课堂教学的紧张感,使学生害怕回答错了问题而心神不定。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免得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压抑学生的天性。过于严肃的教学氛围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无心在课堂上学习。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自生活,又服务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有关生活的话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将一个小板凳带到课堂中,并抛出问题:“这个小凳子平时总会来回晃动,为了坐得稳当、安全,同学们可以想出什么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相应的知识,并通过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梳理、分析知识,很容易得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了减少小板凳的晃动,可以在板凳腿上加入三角形结构进行固定。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充满生活情趣,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然而,随着学习内容逐渐增多、学习难度不断加大,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教学效果之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反差。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不同,所以这种现象的发生纯属正常。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助,从而缩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面积”时,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快速解决数学问题。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帮互助,彼此相互成就。通过思维碰撞,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产生学习内驱力,不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3、促进自主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和发展的过程,真正有效的课堂学习必须是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探索圆柱体的特征,课前请同学们准备了生活中的圆柱体,在研究之前又引导学生复习了之前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论讨:今天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呢?因为之前的复习,同学们一下子觉得有了研究方向,纷纷拿起学具和同伴愉快地交流自己的想法,课堂热闹非凡。在交流环节,同学们都踊跃参与,当看到平时不太敢发言的同学也高高举起了手,我立即把机会给了这些平时不太起眼的同学,如果发言还不够完整那么其他同学再进行补充,这样的交流形式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就这样同学们在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流中,尝试着概括圆柱体的特征,同时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当认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时,我又请同学们摸一摸,当学生得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时,我又指名学生指一指:你想的那条高在哪里?然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等一系列操作,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学会了新知,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参与度,真正实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且融合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万安平.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J]. 考试周刊,2018(17):85.
[2] 于海刚,王玉萍.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有效课堂[J]. 学周刊,2018(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