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的策略研究

唐雷

新疆阿克苏纺城一中,843000

摘要: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和人文价值,而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有限,无法全面掌握历史教学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历史故事,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事迹、历史事件和典故作为教学素材,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 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DOI:10.12721/ccn.2022.15709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历史知识本就具有故事性特点,在新时期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创新教学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将历史知识制作成微故事,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既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对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等也很重要。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时存在的问题

(一)融入性不足

尽管已经有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认识到了历史故事在课程教学中所能够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这一作用的发挥准备了基础性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故事带入时,总是在潜意识里将故事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者当作对学生积极课堂表现的一种奖励,没有从更大的层面上彰显出历史故事和课程教学材料之间的有机容和关系,在客观上造成课本内容教学和故事讲解两个环节的割裂。这种状况的存在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机械性的学习感受,无法在更深程度上获得来源于故事本身和自我兴趣的思维提示,从而让历史故事的课程融入效能大打折扣。

(二)促进力不足

一如笔者在上一点中所提到的,如今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故事的课堂教学时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课内外材料的深度融合性,而这一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一个比较严重的后果——历史故事对课程教学和学习的促进效力无法得到充分彰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历史故事对自身历史学习、理解行为的直接推进性,而将之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单元。如此一来,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故事的引入和应用便没有了实质性的意义,相应的目标自然也就更难达成。

二、历史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一)做好课程导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初中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而有趣味性的故事内容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会被历史故事感染,在短时间内建立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探索历史的兴趣。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角度出发选择适合的历史故事,利用这些素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利用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让学生观察油画内容。然后,教师介绍油画的背景知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纪念这一伟大时刻邀请董希文先生画了这幅画。之后,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开国大典的情况,包括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使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举国欢腾。介绍完开国大典的详细情况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置54门礼炮和齐鸣28响,引导学生查询资料并相互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要给出具体解释:54门礼炮象征的是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英勇奋斗28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高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从意义和价值的角度理解在开国大典上重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在这些问题的层面上开启新课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本课教学内容的欲望,为教学奠定良好开端。

(二)运用多元化表达方式,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习惯采用叙述历史知识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较多,但是历史课时却往往安排得不多,教师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此时讲述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将讲述法和历史故事结合起来就是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历史知识教学。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课中,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中一条就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涉及割让香港岛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香港岛的割让范围,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当时《南京条约》中涉及的“香港岛”,与如今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不能画等号。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原则,给学生传递了错误信息。其二,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讲谈节目,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解“西汉建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的相关视频片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

(三)运用历史故事连接教学知识内容

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制订教学计划,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就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每个知识点有机衔接在一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教师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确保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和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整、成熟的知识体系。从现实效果来看,历史故事是衔接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将前后期的历史事件完美衔接在一起。

例如,在讲解“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讲解历史故事的方式将夏、商、西周等几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出牧野之战,然后借助“武王伐纣”的故事,帮助学生理清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的知识脉络。教师通过两个小故事就可以清晰地阐述朝代更迭的相关知识点,并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使用,是教学成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一环,是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思维、方式以及观念的主要方式,既可以让教师教学变得更加科学有效、有原则,也可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实现新时期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常青.听故事,学历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70.

[2]朱从兰.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8(2):54.

[3]孙洪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