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进行知识传授过程,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新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历史素养形成,体现历史教育价值。本文就初中历史评价新体系构建进行分析。
1历史核心素养下构建评价体系的优势
1.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历史教学中,将核心素养内容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使学生学会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传统历史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的,希望通过此可以让学生在重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素质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历史观念与价值观念[1]。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以情景的方式感受历史事件,从而学会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新的学科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中,同时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1.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之间互动,是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学习,以此分析知识点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需要查阅较多的历史资料与相关文献,在此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清晰,能够感受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通过素质教育的提出,新评价体系的构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下,构建评价体系,可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评价中,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文化素养、思想品质、道德情感等等进行综合性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学生未来学习成长指明方向[2]。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实现核心素养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历史教学发展。
2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品质。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五方面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以满足核心素养教育要求,使学生历史素养得到提升。
在历史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价系统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升。传统评价系统,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忽略学生个性与素质培养。评价的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目标与知识传授,忽略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中,作为提升学生基础认知的重要时间,其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同时也会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产生影响[3]。若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将会对学生素质形成与历史思维培养产生影响。素质教育下,应对教学目标、内容、评价方式及进行全面分析,以此完善评价策略,促进新评价方式构建,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3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评价新体系构建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推动核心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评价新体系构建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提升历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以下几点入手:
3.1完善教学目标,推动课堂活动
若想发挥历史核心素养教学价值,应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为教学活动开展指明方向。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开展的应用,并根据此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此实现历史教学的意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4]。在制定教学目标要求时,应对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了解其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根据此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渗透,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够推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培养。教学目标设计应在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对初中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基础进行分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时事联系在一起,发现历史学习本质。第二,设计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目标。实效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发现历史学科的应用价值,能够激发学生应用意识。
例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了解该知识点的教育意义。通过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分析,发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意义,掌握《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历史意义,意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将上述内容作为教学目标设计依据,为学生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对甲午战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感受邓世昌爱国情怀。当明确教学目标后, 则是根据此进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形成。
3.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脚步,形成历史学习能力。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不能实现素质教育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需要对教学方法创新,将核心素养内容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5]。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活动,如分层教学法、翻转课堂、微课等等。利用不同类型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十年间文化大革命发生历史事件,如四人帮、大字报等事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分析十年动荡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体会人民自由来之不易。历史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利用此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成绩成为衡量优秀学生的标准,总结性教学评价方式不仅无法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同时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在现代教学背景下,为了推动素质教育实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将总结性教学评级与过程性评价结合在一起,以此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推动后续教学活动进行。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并可以做到以史为鉴[6]。此外,教师可以将评价活动应用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如课堂提问、课程总结、学生学习过程等等。通过多个环节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能够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此外,课堂评价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如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评价教学等等,以此丰富教学评价体系内容,为核心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课堂教育研究,将核心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新评价体系中,以此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日常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利用此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历史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智俊.浅谈对初中历史部编教材中文物类插图的使用与思考——以七上第7课《战国铜壶》组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10):44-46.
[2]柳彬霞.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谈初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才智,2019(27):85.
[3]宫波.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以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为例[J].辽宁教育,2019(15):18-25.
[4]张亚丽.科学认知历史微课 避免知识碎片化弊端——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的一点认知[J].学周刊,2019(02):132-133.
[5]李凤香.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华夏教师,2018(29):37-38.
[6]张瑞.从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新方向看学生的发展——以初中课程标准(2011)有关内容规定为基础[J].亚太教育,2016(2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