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念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也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重要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在物理问题的解决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依据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建构初中物理情境课堂,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仍然存在着“以分数为尊”的思想,同时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虽然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也很重要,但是接受和使用物理知识的人是学生,对学生来说,只有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起到启发思考的作用,只有把物理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多于自己,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就会受到影响,而教育的成效也就会停滞。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缺乏科学性的教学理念,无疑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教学中缺乏对物理学科特点的分析运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也出现了与物理学科自身特点相背离的问题。物理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应该注重知识和生活现象的转移,并将其与生活现象进行合理的联系,既是减少学生对物理学科生疏感的一种重要途径,也体现了立足学科特点优化教学的科学性。但是,由于中考压力和应试教育理念等原因,初中物理教师很少把物理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围绕中考考点开展教学成为了主要教学方向。这种教学方式既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达到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新的教学目标。
二、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带入型情境
物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科学,它有着自己特有的表述形式和表述标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严格、科学的要求却会对教学效率造成制约,许多学生一听到公式、定理就会感到厌烦,甚至会生出“我绝对学不会”的心理,从而影响后面的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物理学的知识与学生所熟知的有趣的故事结合起来,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产生对物体的自然属性和法则的浓厚兴趣。比如在“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上下楼梯来说明导体的电阻是怎么回事。教师可以把学生们比作电子,楼梯比作导体,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学生上下楼梯的速度就快,这就像一个电阻很低的导体受到的阻力小,因此电子更容易通过;反之,楼梯上如果有较多的障碍物,那么学生上下楼梯的速度就会变慢,就像电阻大的导体中电子的通行速度会变慢是一个道理。这样的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使他们明确导体和电阻间的关系,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启思型情境
情境创造的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觉得“好玩”,还要透过情境的呈现刺激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走向深层学习。要实现这种效果,首先要让处于情境中的学生所感觉到的情境与他们心中所想的相矛盾,从而引起思考和质疑,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在摩擦力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两本书的每一页交叉叠放在一起,然后让他们试着将两本书拉开。学生们在尝试后会发现两本书都像是涂了胶水一般,牢牢地粘在了一块。学生们在感叹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作用,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摩擦力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摩擦力的原理。
(三)应用型情境
物理学除了教授自然科学知识之外,还肩负着以知识传递为媒介的教育使命,以培养学生的必备素质和重要的发展技能,进而提升其核心素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学以致用的情境,使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情境:一间教室的一个开关可以同时操控2盏灯(或者3盏灯、4盏灯),请问这2盏灯的连接方式有几种呢?你能画出电灯连接的电路图吗?在真实的情境下,学生会积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大致弄清楚了串联和并联的特性,此时老师可以揭示本堂课的主要学习重点,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实验教学也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学生体验、实践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接触物理这一学科时,就通过学科概念明确了实验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深化这一认知,强调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实验建构实践情境,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并在实践中逐渐对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还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液体的压强”知识时,需要学生能运用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公式解决问题,以及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重力的关系。压强是无形的,若单纯依靠图片和讲解,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始终是朦胧的。由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实验,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杯子,先让学生用手拿着托着空杯子感受下,然后让学生在杯子里加上水再感受下,不管是手托着还是拿着学生都能感觉到一定的重力,如此学生便可明白液体可对支撑它的物体产生压强。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实验水的液面的高低对压强大小产生的影响,做完此实验后把水换成食盐水重复以上实验,理解和掌握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液gh。还可以让学生对不同样式的杯子、盖上盖子倒过来、把杯子斜放等,探究液体对容器产生的压力。
综上所述,物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创造情境并不困难。然而,创造怎样的情境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绝不能让课堂上的低效情境反复出现,不能忽视学生的体验。一个生动、有趣、启迪性的课堂情境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地掌握教学的重难点,还能让他们终身难忘,确保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方仲可.“生活现象问题情境”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2022,44(02):78-80.
[2] 孔建斌,郭成云,樊俊普,张爱枫.情境承载立意助推素养落地体现六个维度落实立德树人——2021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5):3-6.
[3] 谢晓雨,董少彦,罗莹.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互联网+”初中物理测评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考试,2020(10):46-53.
[4] 叶兵.初中物理实验情境化命题策略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2018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分析[J].物理教学,2019,41(07):41-45.
[5] 蒋新.让“猜想”与“情境”融合共生——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18,39(0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