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解决人才短缺和推动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
1.1城乡高职教育的二元思维问题
目前的研究表明,对于高职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着一种被称为“二元割裂”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城乡高职教育被刻意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导致农村高职教育与城市高职教育在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部分学者依然持有这种城乡二元思维,将农村高职教育视为与城市高职教育异质化的实体,并将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割为培养“农村人”和培养“城里人”[1]。二元思维下将农村高职教育局限于农村地区,导致其与城市高职教育在师资、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化,限制农村高职教育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发挥。
1.2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挑战
部分学者对于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存在一种过度夸大的倾向,他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在多个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如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优化乡村文化环境、改善乡风乡貌,以及帮助乡村实现精准脱贫,他们主张加大对农村高职教育的发展投入,相信只要大力发展农村高职教育,就能实现农村的强农富农目标。然而高职教育目前还包括办学特色不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性、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以及教育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1.3农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与挑战
目前的研究难以有效解决农村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所面临的“为农”与“离农”之间的矛盾,农村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应过于强调升学率和市民化,而应更加关注服务于农村的需要,即“为农”目标[2]。然而,在制定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学者们往往试图平衡“为农”和“离农”两方面的需求,然而,这种平衡在实践中很难达到,因为“为农”与“离农”之间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因此,现有研究在解决农村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矛盾方面面临挑战,尽管一些学者提出“两手抓”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为农”和“离农”的培养目标仍然具有复杂性和困难,农村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
2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2.1政府层面的乡村振兴路径构建
在政府层面,构建乡村振兴路径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支持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在政策引导方面,政府应该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特别是针对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提高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增加专项拨款、设置专项基金等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建立奖励机制,激励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工作,设立奖励计划,为参与涉农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和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称号,以鼓励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信息沟通方面,政府可以倡导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旨在收集、整理和分享有关乡村振兴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信息,平台包括网站、移动应用程序或者其他数字化工具,以便农民、企业和政府部门都能够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以及通过制定政策或者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能够有效地传递和共享,例如,举办专门的研讨会、座谈会或者培训活动,以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2行业企业层面的乡村振兴路径构建
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应当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办学机制,在这一机制下,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可以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技能培训。同时,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创建产业学院和企业学院,实现校企共建共管,让教育更贴近实际需求,还可以采取引企入校、引校进企、送教上门等方式,拓展职业学校的办学空间,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需要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共同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和服务,在与各方合作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项目,针对不同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针对创业者的创业培训等,提供职业技能认证服务,帮助乡村居民获得相关的职业资质证书,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2.3院校层面的乡村振兴路径构建
职业院校在面对乡村振兴的挑战时,应该牢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支持这一国家战略。职业院校需要认识到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院校应重视培养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才,包括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技术与科学、乡村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了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当地产业的实际需求,职业院校需要建立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设置,与当地企业和政府密切合作,了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制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时,职业院校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适应当地实际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展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起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备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为了选拔这样的优秀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以从多个渠道寻找,包括企业技术人员、返乡创业青年以及在农村具有丰富经验的能工巧匠等了,同时,院校还可以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共享优秀师资资源,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对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技能培训以及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通过考核机制,可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服务的水平,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支持。
结论:高等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政府层面、行业企业层面、院校层面多方位共同努力,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一批批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应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张渊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南方农机,2023,54(23):189-191+198.
[2]张晓辉.新时代视域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究[J].经济师,2023(11):193-194.
[3]周仕国.革命老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研究——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9):189-192.
作者简介:姓名:王子国(1979.6),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辽宁省铁岭市,职务:审计处处长,职称:副教授,学位: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