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历史课程和教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周贤莉

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第二中学,550600

摘要: 21世纪教育与时代相适应最突出特点就是呈现出现代科学知识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强调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通过课程综合化,可以把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目前我国学者对综合课程认识都关注了原有的分科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关键词: 历史课程;教学发展;综合化
DOI:10.12721/ccn.2022.15711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尤其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的21世纪,社会对于人们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具有综合性知识的人才便成了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21世纪教育与时代相适应最突出特点就是呈现出现代科学知识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强调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一、 课程综合化的理论

分析和综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分析与综合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分析引导我们把握事物的深层本质;综合使我们克服分析给人们带来的视野局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新的认识,二者互为补充。传统的分科课程虽然适应了学生认知中分析的需要,但也会在造成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完整,然而,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和现象大都是以综合的形式呈现。通过课程综合化,可以把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有利于学生更快速地把学习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相互迁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地将课程综合化这一问题提出,认为自我的统一在于意识的统一,意识的统一在于其内容——表象的统一。离开了作为意识内容的表象或观念就没有自我。因此,课程的综合本质上是知识的综合——以道德知识为核心,把一切教材加以逻辑地关联整合。这即是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论”。赫尔巴特的这一理论将“以德性陶冶为目的,以道德知识为一切教材的核心”作为把所有学科综合起来的根据,从而实现了整个教学内容的“客观性统合”。其弟子齐勒(T.Ziller)、赖因(w.Rein)等继承并发展了赫尔巴特的这一理论。齐勒主张把所谓的“意念教材”(Gesinnungsstoff)作为中心点来统合所有学科,以此达到教育之终极目的——道德性和宗教性的陶冶。齐勒还进一步发展了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论”,提出了把“客观性统合”与儿童的人格整体关联起来的“文化史阶段说”,即是齐勒的“中心统合法”。

二、历史学科课程综合化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其最大的学科特点就是综合性,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史相通、史地结合、政史一家等,就是这个含义。所谓历史课程综合化,是指在历史课程实施中进行历史学学习活动,落实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培养核心素养等课程诸要素时,把与历史课程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以实现课程结构整体效应的理念和策略。综合化是历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既是学生身心能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也是知识创新与发展整合化的必然趋势。原有的学科之间的分化壁垒必将被打破,同时也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内容必须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状况,逐步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走向综合化。否则就将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在激烈竞争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况且,就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而言,它涉及哲学、文学、地理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因此,历史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发展,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大势所趋。

三、我国历史学科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我国有关综合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对综合课程的本质含义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无位、科目繁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就涉及到课程综合化问题,也即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它是我国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我国学者对综合课程的认识主要有:“就是将彼此邻近的学科内容组成范围比较广阔的学科,成为具有相对综合性的学科课程”;“由某些综合学科组成的课程”;“是把若干相邻学科的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新学科”;“是把同性质的学科或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地结合成为一种具有新质结构的课程”等。以上综合课程观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关注了原有的分科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学科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历史学科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历史老师往往就历史教历史,没有在教学中充分实现课程综合化。鉴于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特有的特点和规律,为了使学生具备更加综合性的知识和智能结构,历史教师必须拥有“综合化教学”的意识,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贯彻实施这种理念。浙江曾在历史课程综合化中就采用了学科板块式设计,分三学年:第一学年由地理教师任教,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首先介绍了中国的疆域、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工业、交通等内容,然后是“全国地理加乡土地理”和世界地理。第二学年由历史教师任教,学生主要学习“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采用中国史、世界史合编的方式,使学生在世界的整体背景下学习中国历史,同时融合进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第三学年由政治教师任教,重点学习“当代人类社会的状况”、“观察社会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介绍新中国发展历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国际环境,以及当代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做社会的主人”。这样的课程被称为社会课,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合二为一,实现历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综合化。

总之,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课程综合是协调社会、知识、学生三者关系的一条重点渠道。它有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综合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为改造社会发挥作用,并在其中逐步实现整体的自我。同样的,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才能真正发挥历史课程的桥梁作用,使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叶小兵.论中学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0(2)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许静.论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化[D].重庆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