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既是对教育的挑战,也是对教育的机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质量,符合目前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课,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课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并将其应用于其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一、基于多媒体课件开展初中物理教学
物理学科的很多内容都是要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论证,这样才能保证它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老师们也都是按照这种方式,然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在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物理教学中,一般都是要通过观察现象来了解本质,所以,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必须以现象为起点来分析本质。而且,由于物理的特殊性,传统教学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很多物理现象都很难解释清楚。这就造成了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上,学生们对许多知识都是一知半解,而具有直观性、全面性和生动性的信息技术,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如果要教授的物理现象较为抽象,那么老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在课堂上制作 PPT,或者寻找视频解说等。通过图片、声音和文字的结合,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物理知识。尤其是那些具有很高抽象性的物理模型和概念,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它们生动地展现出来,并对它们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深化教学引导
在问题设计式学习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但这并不代表老师能当“甩手掌柜”,把一切都丢给学生,而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学习经常呈现出一种无序、杂乱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他们所提的问题很多,但效果很差,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很少,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其进行不断地深化引导,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第一,同学们根据问题情境提问,他们是在主动探究,从浅及深的角度去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老师们应该给同学们留下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而课堂上的时间明显不足,所以老师们可以通过微信、班级群、公众号等方式,把有关的学习资料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里自己去思考和学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有效地构建出一个问题体系。第二,在进行小组协作研究的时候,不能只是单纯的进行小组之间的沟通和讨论,还要充分地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来阅读有关的学习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来进行归纳和总结,老师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予指导,这样才能确保小组协作研究的效率。第三,在同学们报告讨论结果的时候,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导图,形成一张可视化的树形图,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直观而清晰地呈现出来,也方便老师们带着同学们进行补充和精炼。
三、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
在以问题设计为基础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可以与问题情境相结合,适当地提出问题,从而建立起问题系统。其他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可以提出有效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对问题情境进行合理的设计。
1.布疑。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串联已学过的知识,从而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为布疑,让学生对存在的困惑产生疑问,从而提出研究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来设定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2.猜疑。根据以上的问题情境,进行猜测。猜测对科研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管是对是错,经过学生的证实,他们的认知水平都会上升。然而,猜想也并不是胡乱猜测,而是要以一定的依据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对问题探究法进行优化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猜想。比如说,如果遇到了一些比较微观或者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因为接触不多,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展开猜想。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将微观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宏观、形象和具体的内容。
3.质疑。即对验证方案予以设计。探究的顺畅性和正确性依赖于方案的科学性,所以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进行优化,这就是实验素材的提供。在进行物理探索性实验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不同种类的实验设备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制定实验方案。如果装置比较复杂,教师可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如果装置设备是学生接触得较少,且设备的体积较小,或者是结构较为复杂,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投影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对其进行直观的理解。在设计研究计划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并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
4.探疑。即开展实验探究,这是一个核心环节,它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教学的实践性和主体性。在这一阶段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质询流程得到优化。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是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的,逐步地进行探索,当他们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果目前的实验设备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因为时间的限制而不能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那么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5.释疑。对探究的过程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解决了问题,就意味着探索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探索开始。经过归纳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科学性,与问题是否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解决有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新的问题,这意味着是否会进行新的探究。在这一环节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实验报告的归纳过程。可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展示,这样教师和其他同学就可以进行更仔细地观察,同时也能思考根据这些数据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否是正确的。如果不使用实体投影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其他学生也很难看懂。另外,资讯科技也可以优化知识的运用。例如,照片能够帮助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有更大的热情与欲望去进行实验探究。与此同时,照片还可以前后呼应整节物理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在信息化环境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了基于问题设计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习物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往往需要一些软硬件的配合,才能逐步解决,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备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十四五”期间教育质量提升创新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背景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编号:TS(2021)JYCX001--019
参考文献
[1] 刘瑞丽,李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3(16):38-42.
[2] 张清涛,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现代信息科技,2019,3(3):128-130.
[3] 张素霞.浅析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科技创新导报,2014,(7).